【中美貿易第一槍打響】
【中國態度】
【美國專家不感冒】
當地時間14日下午,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簽署行政備忘錄,指示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針對所謂“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發起調查,以確保美國的知識產權和技術得到保護。這意味著萊特希澤或將援引美國《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對中國發起“301調查”。該條款授權美國貿易代表可對他國不合理或不公平貿易做法發起調查,并可在調查結束后建議美國總統實施加征關稅等單邊制裁。
“301條款”在美國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曾被廣泛使用,但自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以來,美國一般都是通過設在日內瓦的機構訴諸爭端,而不是采取單方面行動,所以“301條款”沒有被廣泛使用。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8月3日曾表示,中美經貿關系是中美雙邊關系的“壓艙石”和“推進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利共贏的,合則兩利,斗則俱傷。
為什么美國要對中國開展貿易調查?
近些時日,特朗普及其貿易官員頻頻談到與中國的貿易問題,其中透露出了許多關于此次調查的信息。結合特朗普的施政理念以及風格,這次調查的某些原因是不言自明的。
1.保護知識產權?
在特朗普透露將對中國進行貿易調查之前,美國就曾長期指責中國稱,中國大規模竊取美國企業的知識產權,并強迫希望進入中國市場的美國企業與中國企業建立不公平的合資關系。美國相關人員稱,在合資企業形式下,美國企業實際上被迫進行技術轉讓換取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
美國一官員11日發言稱:“如果美國人繼續坐視自己最好的技術和知識產權在國外被竊取或強制轉讓,美國將很難保持優勢地位,繼續作為全球最具創新的經濟體之一。”然而目前眾多跡象表明保護知識產權可能只是美國此次進行貿易調查冠冕堂皇的說法。
2.扭轉貿易逆差?
特朗普執政以來,反復強調中美之間貿易逆差。就在上周四,特朗普接受記者采訪時再次強調每年在同中國的貿易中“喪失了數十億美元”。據美國統計局數據,2016年美國對中國的商品貿易逆差為3470億美元(約合2.36萬億元人民幣),占其整體逆差的47%。如此大的貿易逆差在特朗普看來顯然難以忍受,這與其在競選時就提出的貿易保護綱領背道而馳。而再聯系特朗普上任之后所實行的種種貿易保護政策,此次對中國的貿易調查更像是借知識產權保護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以重振美國經濟。
3.可能對中國國際貿易沖擊不大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研究員哈斯和杜大偉的報告指出,中國對美出口僅占中國GDP的不到5%,雖然美國市場對中國出口商而言仍然很重要,但伴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從出口和投資轉向更加依賴服務和消費,美國市場對中國經濟增長的相對重要性將繼續縮小。因此即便美國貿易制裁措施實施,對中國造成的沖擊也不會太大。
貿易調查根據的“301條款”究竟是什么?
不論從歷史還是“301條款”的具體規定來看,它都更像是一款美國為自己和競爭對手量身定做的貿易“法外神器”。最早的301條款版本來自于《1974年貿易改革法》的第301節,其核心內容即為當美國認定自己的貿易權利遭到外國“侵犯”時,美國可以立即采取行動消除這些“侵犯”。而“301條款”的第二個版本“特別301條款”則主要針對知識產權保護進行了規定,并賦予美國貿易代表絕對權力,當其認定某國的的貿易做法對美國知識產權不利,此時美國有權單方面采取貿易制裁措施,如征收高額關稅和限制進口等。第三個版本即“超級301條款”,將貿易報復權由總統轉移到貿易代表辦公室,使貿易的談判者和貿易的執法者合二為一,賦予貿易代表辦公室更多的談判籌碼以減少政府對貿易代表辦公室采取報復措施的干擾。
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
總之,在“301條款”規定下,總統或貿易代表都有“自由裁量權”。美國在啟動301條款時,不需要任何證據和第三方,只要是美國“確信”、“認定”、“確定”了的,就可以發起“貿易制裁”。
此前,美國運用“301條款”在上世紀60年代打擊了崛起中的歐共體,鞏固了其經濟霸主的地位。還在上世紀70及90年代兩次利用“301條款”擊垮日本,導致日本經濟的“滯脹”,在90年代初還引起了日本國內地產和股市的泡沫化。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世貿組織成立以來,這一規定在美國已被漸漸棄用,不過美國也從未放棄“301條款”調查的單邊報復作用。2010年,中國也曾遭到過美國單邊發起的普通“301條款”調查,但最終中美談判達成一致,美方未采取措施。
【相關閱讀】哪些行業受沖擊?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特朗普真的宣布對華啟動貿易調查,哪些行業會受到較大的沖擊?
出口量大的行業首當其沖。當前中國出口美國較多的產品包括機電、服裝、玩具等,這些行業或將受到較大的影響。
此外,此次美國具體的指控是“中國涉嫌違反美國知識產權和強制美國企業進行技術轉讓”,因此,中國在美的科技型企業,及和美國科技類公司有較多往來的企業也可能受到直接的影響,甚至是調查。
而說到調查,我國最近的國際貿易摩擦頻發,國際貿易的形勢較為嚴峻,爭端對象主要是歐盟和美國。
8月11日,歐委會發布公告決定對進口自中國的卡客車輪胎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
商務部貿易救濟調查局局長王賀軍對此表示,近兩年中國卡客車輪胎產品對歐出口量保持平穩,出口價格略有下降與全球大宗產品價格走低相關,歐產業對中國產品的傾銷指控缺乏依據。輪胎產業已高度國際化使得全球主要輪胎市場相似,美國于今年初已因不存在產業損害終止對中國卡客車輪胎產品的反傾銷調查。歐方亦無充分證據表明中國出口的卡客車輪胎給歐盟產業造成了損害。
美國華盛頓時間8月7日,美國商務部公布對中國鋁箔產品反補貼調查初步裁定,裁定中國企業16.56%-80.97%的補貼幅度。
王賀軍對此表示,本案中,美調查機關無視中國政府和企業的積極配合,在原材料補貼項目中,毫無依據地認定中國原鋁和動力煤生產商為“公共機構”,給下游企業提供“補貼”;在政策性貸款項目中,不顧中國銀行(3.92 +0.26%,診股)業已經市場化的事實,繼續認定中國商業銀行為“公共機構”,通過貸款給予國內企業補貼,并依據不合理的國外利率基準,計算出高額的補貼幅度;在出口買方信貸項目中,在沒有初步證據的情況下,要求中國政府和應訴企業證明涉案企業未使用所指控的信貸項目,錯誤地將舉證責任轉移給中方。
王賀軍表示,近一段時間以來,美方在鋁產業動作頻繁。盡管美國商務部表示鋁箔雙反案與關于國家安全的鋁232調查并無關聯,但是這兩項調查均可能對鋁箔產品的進出口貿易造成重大影響,給予美國鋁箔產業多重救濟,中方對此表示高度關注。
7月21日,印度商工部發布公告,對自中國大陸、臺灣地區和馬來西亞進口的光伏電池及組件發起反傾銷調查。
王賀軍對此表示,中國政府高度關注近日印度對光伏電池及組件發起的反傾銷調查,各國應當共同努力促進光伏產業持續健康發展,而不是濫用貿易救濟措施,擾亂正常的貿易秩序。
6月23日,歐委會發布公告,對來自中國、俄羅斯和土耳其的低碳鉻鐵發起反傾銷調查。
6月9日,歐委會就對華熱軋板卷反補貼案做出終裁裁決,裁定我企業4.6%-38.6%的補貼幅度。
5月12日,歐委會就對華無縫鋼管反傾銷案做出終裁,對中國出口的無縫鋼管征收29.2-54.9%的反傾銷稅。
……
但有目共睹的是,中國在國際貿易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進出口數據穩定增長。
根據海關統計,1-7月我國進出口額15.4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8.5%;其中出口8.53萬億元,增長14.4%;進口6.93萬億元,增長24.0%;順差1.60萬億元,收窄14.5%。
從商品結構看,機電產品出口4.87萬億元,增長14.2%,占比57.1%,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汽車、船舶、計算機及其零部件和手機等分別增長29.3%、16.9%、19.8%和11.4%。紡織服裝等7大類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出口也保持較快增長,增幅達到12.3%。
從國際市場看,我對美國、歐盟、日本等傳統市場出口分別增長18.4%、15.5%、12.1%;對俄羅斯、印度、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快速增長,增幅分別達到28.6%、24.2%、20.9%和13.9%。
商務部外貿司負責人指出,2017年1-7月,我國進出口實現較快增長,主要得益于國際市場回暖、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企業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加快、大宗商品進口量價齊升。
但是,商務部同時指出,從全年來看,我國外貿發展面臨的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仍然較多。全球經濟復蘇的基礎還不穩固,“逆全球化”思潮抬頭,貿易保護主義升溫,國內綜合要素成本不斷上漲,訂單和產業轉移仍然較快,我出口仍然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保持進出口回穩向好勢頭的任務仍然艱巨。(e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