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仿古玉器制作
用漢墓泥土糊玉器上做舊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玉文化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李維翰告訴記者,從一塊原料成為一件精美的仿古玉器,主要有幾個環節:相料,初坯,造大型,定型,刻紋飾,細作,打磨拋光,做舊處理。現在的仿古玉器行業,表面上就如同湖面波瀾不驚,其實底下暗流涌動。“文物有出土和傳世兩種,出土的文物又分墓出和窖出。仿古玉器在做舊處理的時候,都要根據具體的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
從事玉器生意20多年的李明向記者介紹,在邳州,很多玉雕藝人的作品都是偏向某一個門類。比如說做瓶子的,他就專門仿制瓶子。要仿制的東西原來是什么材料,他們就專門去購買一樣的材料。比如是黃玉的,就購買黃玉。是青海玉的就購買青海玉。購買到合適的材料后,然后進行加工。“邳州不少藝人技術精湛,加工不是問題。打磨,拋光,做舊,都可以根據客戶的具體要求,來進行針對性的處理。經過刻意打磨做灰、做色后,最后出來的東西十分逼真,很多不懂行的人一不留意就會上當,甚至還能騙過一些所謂的專家。”
“一件仿古玉器要形似比較容易,而要神似,做舊環節尤其重要。”李明說,玉器做舊須滿足許多客觀條件,尤其是選料,酸堿程度不同,玉料上面的雜質表現、色澤表現都對仿舊玉有影響。料適于做什么樣的舊玉,就仿什么樣的玉。 仿做舊玉的方法不外乎熏、烤、燒、煮、炸、蝕、沁色等,使用的設備有窯、烤箱、微波爐、煤火爐、電爐、柴爐等,使用的輔料有各種酸堿鹽和有機染料、顏料等。
李明告訴記者,酸、堿蝕泡是做舊很常見的一種做法。各種酸堿對各種玉腐蝕程度不同,產生各種不同效果,再利用著色劑,就可以做各種沁色,這種方法依各人手法不同而仿真效果也不同。為了讓玉器看上去成色更好,還會上膠。上了膠的玉器看上去有一層亮光,有油潤感,有一種灰皮已浸到玉里去的假象。經過幾道工序,如果感覺上舊味不夠,火氣太大。最后還會把泥土和成泥水狀,糊在玉器上,待干后再用布或刷子把表面凸出來的泥去掉,剩余的讓它留在縫隙中,看起來像是出土的一樣。
“在邳州,漢代的墓葬很多,以前有人在做最后這道工序時,就到剛挖掘的漢墓里拖些墓內的泥土來做舊,以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李明說。
古玩街里的行業秘密
冤大頭是不懂玉器的富人
“漢代玉凳事實上就是一個玩笑,現在不少權威專家都在質疑這個事情。一件邳州作坊中出來的仿古玉凳,為什么一轉眼就成了漢代的并流入拍賣市場拍出天價?”李明說,這其中的玄機就是利益驅動。“當然了,事情能演變到現在這個情況,跑老件的人,鑒定專家、拍賣公司實際上都在推波助瀾。”
李明說,從業之初,他就是跑老件起家的。所謂“跑老件”,就是在銷售仿古玉器時,竭力讓買家相信這是古玉器,以此獲取暴利。李明向記者解釋說,由于這一行暗流涌動,幾年前他就已經洗手不干了。“邳州這邊做的東西基本上是漢代的,原因是邳州漢墓多,出土的文物也多。很多從業人員在漢墓挖掘的時候或者在博物館的展品中都看到過很多此類物件。早在多年前,僅僅根據照片,技藝精良的玉雕藝人就做出過高仿的金縷玉衣。”
目前在邳州,跑老件的人就有上千人,他們活躍在全國各地的古玩市場。以北京潘家園古玩市場為例,那里擺地攤的大部分都是邳州人。他們在邳州當地收到做工精良的玉器后,經過做舊處理,拿到古玩市場,價格就會翻好幾個跟頭。不懂的人會以為是老件,就會出高價。當然,冤大頭都是那些不懂玉器的富人。“因為風險大,弄不好涉嫌詐騙,所以利潤必須高,只要成功一炮,就開和了。”
“為規避風險,跑老件的人一般不會說東西是文物,而讓賣家自己看。但是在此過程中,會給賣家很多暗示,比如說是祖上傳下來的,或者是從邳州等地收來的等。”李明告訴記者,幾年前自己跑老件的時候,一度邳州去北京的火車上,很多邳州人都成群結隊出行,場面非常壯觀。
邳州玉器行業有5萬多從業人員
根據邳州官方的統計,目前當地玉器行業從業人員超過5萬人。邳州市寶玉石行業協會會長汪如棉介紹,邳州玉雕產業分布在城區的5個片區,分別是向陽村、張莊、寶石玉器城、李口村、三聯村,多是小作坊,從事這一行業的基本上都是年輕人。“普通技工的月薪都要5000多元,很有誘惑力。”
汪如棉告訴記者,邳州的高仿玉器出現在1995年前后,基本上都是根據真品的照片進行仿造,原料有卡瓦石、青海白料和黃料。后來逐漸出現有人“跑老件”了,通過把仿制品當成真品出售,以獲取暴利。據汪如棉介紹,目前邳州玉雕產業的年產值大概有二三十個億,已成當地一個重要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