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收到地震預警警報示意圖
“36,34,32……”6日22時許,江油市雙河中學,地震預警警報系統發出的倒計時聲突然響起,打破了校園的寧靜,該校1200余名住校學生聽到警報聲后,按照應急預案有序疏散——這是我國首次有學校收到實際地震觸發的地震預警警報。
中學4次演習后迎真警報
引發這次警報的,是6日晚10點03分,發生于汶川的3.8級地震。據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這次地震,觸發了該所在汶川余震區域布設的地震預警試驗系統,系統向預警接收終端發出信號,而雙河中學的接收終端,在收到信息時,自動打開了學校廣播,并發出了警報,播報地震波到達學校所在地時間的倒計時。
實際上,今年11月1日舉行的“跨區域多所學校同步地震預警演習”,江油市雙河中學就是其中之一。在這次演習當中,四川、甘肅、陜西的5所中小學校安裝了預警接收終端。
7日晚,雙河中學老師陳剛告訴記者,作為允許實際地震觸發預警的試點學校,該校先后進行了4次演習,學生都已形成條件反射,當晚聽到報警聲,全校師生就按照預案有序疏散。
今年9月,該預警系統開展了公眾體驗活動,來自國內17省市的近400名體驗者參與,這是他們當中收到的第28次預警警報。到目前為止,所有預警警報都由實際地震觸發,無一誤報。
原理與地震波打時間差
據了解,地震預報在全球仍是一大難題,但無法預報不代表不能預警。區別在于:地震預報是對尚未發生、但有可能發生的地震事件事先發出通告;而“地震預警”是指大地震已經發生,搶在嚴重災害尚未形成之前發出警告并采取措施的行動,也稱作“震時預警”。
地震預警的關鍵是,利用地震波的前幾秒的數據準確估計震級、震中位置以及快速估計地震對預警目標的影響等。
汶川地震發生后,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自主開發了地震預警技術系統,并擁有全套自主知識產權。這套系統面世后,布設在約2萬平方公里的汶川余震區域,在2010年8月8日以前,已對布設區域內發生的60次余震成功實現了預警。
“預警系統的原理就是與地震波打時間差,監測站需要搜集震前3-5秒的數據進行分析,因此有20公里左右的盲區。但是在距離震源50公里內的地區,會在地震前10秒收到預警信息;90-100公里內的地區,能提前20多秒收到預警信息。”該研究所王暾博士說。
延伸閱讀
有效預警時間不超30秒
地震波分為縱波與橫波。縱波傳播速度9100米/秒,破壞力較小;橫波傳播速度3700米/秒,破壞力較大。地震預警就是布設相對密集的地震觀測臺網,在地震發生時,利用地震波與無線電波或計算機網絡傳播的速度差,在破壞性地震波(地震橫波)到達之前給預警目標發出警告。地震預警更像是一場和地震波的“賽跑”,但對于絕大多數地震,地震預警能夠提供的有效預警時間不超過30秒。據《華西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