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長肖明華表示,學生在宴席上穿的是校服,不是西裝,敬酒也是誤解,其實那是可樂。《華西都市報》供圖
日前,“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西區)有19名學生受到邀請,在某酒店最大的包間內,身著小西服與校長共進晚餐。之所以受到這樣的優待,是因為他們都是全年級排名靠前的學生。部分學生和家長對學校此舉并不反對,甚至在晚宴上有學生激動得哭了起來。”這一新聞經媒體披露后,立刻引起一場爭議,有人認為這是擴大教育不公,歧視差生。另據披露,該校的辦學標語就是:“讓成功者的孩子更成功”,更引起褒貶不一,處在新聞旋渦中的該校校長肖明華,向南都記者暢談了這場尖子生之宴的來龍去脈。
“吃飯是為了認清學習目的”
姜英爽(以下簡稱姜):關于請尖子生赴晚宴這件事引起的爭論,你怎么看待?
肖明華(以下簡稱肖):我個人覺得媒體或者是關心這件事的人,他們有自己的看法,這無可厚非。
姜:那你心里真的沒有委屈?
肖:我們不委屈。因為一個單位,一個社會,一個國家,它都應該有正確的輿論導向,正確的風氣,我們反對歧視差生,我們對優秀學生進行一種表彰、獎勵,我覺得也是應該的。
姜:你是覺得,任何一所學校,對好的學生都應該以正面的鼓舞激勵作為表彰獎勵?
肖:對,當然,所有學生都需要鼓勵、支持,還有關心,這是肯定的。
姜:昨天你在電話里說,你從來沒有給別人夾過菜,那天是第一次?
肖:我是沒有給任何人夾過菜,(給)我的兒子都沒有,領導我也從來沒有,我給我的學生夾菜,我認為是我教育觀念的改變,但有的人不這么認為。我把學生當人看,不論是優秀學生還是學習稍差的學生,要不是這樣,那些學生也不會愿意跟我去吃飯,校長愿意尊重學生,把學生平等看待,我覺得這個宴請會顯得正式點,我尊重他們。我請學生吃飯,給他夾菜,不是我要把那個學生捧多高,那只是我這個觀念的改變:教育改革需要對老師的尊重,對學生的尊重,我這么做是對學生尊重的一種表現,是發自內心的。
姜:你的意思是,作為一個老師,對優秀學生都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欣賞和愛?
肖:實際上,我們的主題是想激勵那些優秀學生,站在國家、民族的高度來樹立遠大的理想,我們那天確實也是這么做的。考大學不是你的終極目標,我們應該要立志高遠,站在國家、民族的角度,要通過交流來引導他們站在更高層次來看待當今的學習,我們吃這個飯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們認清學習的目的。
姜:你的意思是,請吃飯獎勵只是很小的一個原因,更主要的是要激勵他們。
肖:對,去關心,去給他們規劃。優秀學生跟校長一起溝通交流,有些小孩也會說出他的一些想法,然后我們就跟他交流探討,給他一些更高層次的引領。
“激勵晚宴算辦學優勢和特色”
姜:別人把這件事和紅領巾、“綠領巾”聯系在一起,聽到這種說法,你怎么看?
肖:我認為這是不一樣的,“綠領巾”完全違背了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這是歧視,是對他們心理的一種傷害。之所以請優秀學生(到酒店)吃飯做激勵,一個是學校條件不允許,有19個學生加上3個校長,我們找不到這么大場地。二是我們在做優生的工作時,并不是我請幾個差生過來,說優生才能吃,差生只能看著,這樣對差生是有傷害的,我們把優生帶到這里開會、吃飯,差生又沒看見,那樣又有什么傷害?而那個紅領巾、“綠領巾”是好學生戴紅領巾,差生戴“綠領巾”,這樣是直接有對比,有傷害的。
姜:宴請這個主意是誰想出來的?
肖:肯定是我想出來的。
姜:其他的領導班子成員呢?
肖:當然都支持。我不是說我想出來的就去做,也是要根據學校的發展情況,根據自身辦學條件,我們討論過這個問題。
姜:也就是說,你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肖:對。
姜:你什么時候開始有這個主意,是這次期中考試之前還是你很久以前就有這個想法了?
肖:如果你真的要了解這個真實情況的話,你得要從我們學校辦學性質、特色和運行的模式來了解。
姜:我愿意聽。
肖:我們學校的性質是純民辦的,私立學校就是在保證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前提下,要有自己辦學的一些優勢和特色。
姜:這次的激勵晚宴也算是其中之一?
肖:可以這么說。
姜:學校每年向學生的收費大概要多少錢?
肖:那是經過物價局核定的,每年兩萬元學費。
姜:那就是說,是個貴族學校了。你們的辦學標語讓人有爭議:“讓成功者的孩子更成功”。這是你們的一種價值取向?或者,也意味著到這里來上學的大部分都是家庭條件較好的,或者是事業成功者的孩子比較多呢?
肖:在中國,我認為是沒有貴族的,沒有貴族就沒有貴族學校。我們希望通過這個標語來凝聚三種力量,一是凝聚家長的力量,如果家長是成功人士,看還有哪些地方是要更加努力的,如果不是,我們就要爭取成為成功人士;二是老師如何更好地關心小孩,讓孩子在學校里受到良好的教育,只有這樣做了,我們才能讓“成功者的孩子更成功”。三是學生看到這個標語以后,更多的是在這里讀書就更加要努力,只有更努力才能有更大的進步,才能夠超過父輩,超過上一代。
姜:這個標語是什么時候提出來的,是誰提出來的?
肖:也是我提出來的,在2009年我們搬校時。
姜:你聽到過關于這個標語的爭議或者是不同聲音嗎?
肖:我認為這個標語并不壞,它也不錯,不錯的事我們就可以探討。在國家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我們可以大膽去嘗試,去做。
姜:也就是說至少到現在為止,你都沒有聽到過這個標語帶來的負面影響?
肖:我覺得這句話并不反動,“讓成功者的孩子更成功”這句話并沒有說不成功的人士,我們國家對不成功人士沒有這個定義,不能說誰是不成功的人士。我們目的主要在于激勵學生、激勵老師、激勵家長來共同辦好學校,這是我們的本意。這次我請優秀學生吃飯,也只是一個嘗試,對就繼續做,不對就算了,我覺得沒有必要大家都來討論。
姜:你產生請吃飯這個主意之后?
肖:我們幾個校長是在學校行政會議上討論過的,覺得可以這么做才做的。
姜:那時候有聽到不同的聲音嗎,有沒有擔心過怕引起類似這樣的非議?
肖:也有老師提出這個事,但是我想,我們是一個民辦學校,做一些嘗試也未嘗不可。
姜:但實際上后來那些風波是你根本沒有想象到的,對吧?
肖:我們肯定沒有想象到。他們可能有些誤解,例如小孩哭了的誤解,還有就是穿西裝的誤解,其實他們穿的是校服,還有就是敬酒的誤解,其實那是可樂。還有說是在總統包間,那只是一個稍微大一點的地方,連休息的地方都沒有。
“適當競爭是校風良好表現”
姜:你們是怎么公布這些孩子的名單的?
肖:我們是各個班主任通知那個小孩。而會后,我們是把這個精神帶回去給老師講,給班主任去匯報這個事。我們結束的時候也說你們這一次來我們非常高興,也許我們以后還要做,如果有下一次,我希望下一次你們也能夠繼續入選,即使不能入選你們也要正確對待,那說明有更多的小孩更優秀的小孩在成長在發展,他們來,你們同樣也要感到高興,因為感到高興不僅僅要為自己感到高興,要為其他同學也感到高興,要為這個學校不斷有人競爭互相進步而高興。
姜:我可不可以這樣理解你的意思,雖然現在提倡的是素質教育,或者是說不把成績看得太重,但我聽你的意思就是說不管在什么時候,良性競爭和綜合素質競爭都是存在的。
肖:我認為是應該這樣的。第一,我們追求的是綜合素質的排名,我們把學業成績、平時考試成績和加分情況綜合在一起來排這個名次,這個名次我們也沒有向社會公布,它必須有一個一、二、三,這是肯定的;第二,我們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學,現行的教育制度還是需要有成績好的,高考也有一本二本線。
姜:你的意思是,孩子們的競爭始終是存在的,而且現在看來還是相對公平的?
肖:我認為適當的競爭是一個學校風氣的良好表現。
姜:你是怎么看待學校的升學率?
肖:我辦的學校就要綜合素質高,學生的行為習慣要好,待人接物要懂得基本的文明禮貌,品德要好,要懂得感恩,懂得尊重他人。而且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我認為品德方面的教育我們是擺在第一的。另外,我們好學校要學習成績好,要在自己現有的基礎上有最大限度的滿足和提高,要努力做到更好。
并非跟校長吃飯激動得哭
姜:那些孩子你都認識嗎?
肖:都認識。
姜:你們當時吃飯用了多長時間?
肖:前后一個半小時吧。
姜:當時那些孩子們的心情?
肖:我覺得他們很開心吶,這是沒有質疑的。
姜:那他們當時放得開嗎?
肖:剛開始有點拘謹,特別是那些小孩,后來看到大家都在發言,就很開心啦。還有那些小孩端著可樂來敬我們,我們都感覺很開心。
姜:因為他們的開心而開心?
肖:對。
姜:聽說有個孩子激動得哭了?
肖:其實不是這么回事。是我們在談理想感想時,那個小孩說,他初中高中都在這里讀書,他初中老師對他很好,現在他讀高中了,因為他是學法語的,所以本來應該分配到小語種班里,但是他成績很好,所以他自己可以選擇在哪個班上課,他說他現在的老師對他很好,年齡很大了頭發都白了,現在還生病,他覺得老師很辛苦,自己感動得哭了,他覺得他有今天的成就除了個人的努力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老師的培養,他覺得這個學校的老師很敬業,很感動。
姜:這也正好說明了這個孩子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是正確的?
肖:這正是我們要培養的要感恩,他沒有覺得自己有今天的成就全靠自己,而是覺得這也是老師培養、教育的。他是感謝老師感激老師,并不是因為跟校長吃飯了激動得哭了。
“適不適合公立學校我不敢保證”
姜:激勵優秀學生,為什么沒有想到去請一些成績普通的學生吃飯?
肖:我們對所有學生都有其他形式的表彰獎勵,還有做差生的工作,我們都分了層次去抓每個工作的,不可能因為一個點而代表我學校所有的學生,不能說我只喜歡這十幾個學生、其他的我就不喜歡了。比如說我們做了大量的差生工作,也沒有覺得要去報道,這個事也不需要去報道。
姜:那是說大家只看到了你對好學生的這方面?
肖:對,就好像一個錢幣,我們看到A面時就討論A面,但我們不能不承認它有B面。回首我做過的差生后進生工作,那也是有很多很多的。
姜:從公平來看,從校內效果來看,你覺得這件事做得是成功的嗎?
肖:網上提出來的那些表彰會我們也做過,只是這件事稍微有一些突破,我們大膽嘗試一下,如果好我們就接著做,不好我們就停止不做,那么嘗試好不好?這要以學校的老師、學生、家長來為一個評判標準,但就目前我們學校的效果效率來看,我認為是正面的。至于我這個做法,適不適合公立學校我不敢保證。
姜:你覺得呢?
肖:我沒有要求大家去推廣,也沒有要求大家去學習。但我覺得這是我們辦學的特色。作為一個校長,差生我們肯定是不能歧視的,但優生又不能表彰獎勵,那這個校長還能做什么呢?如果全國都千篇一律地只能這么做或者那樣做,那怎樣培養出個性化學校,怎樣培養出個性化的人才,怎樣培養出創新型人才?我接受媒體對我們的一些商榷,但絕不接受媒體對我們的人身攻擊,特別是對我學生的人身攻擊。
姜:那你下次還敢不敢這么做?
肖:如果我再這么做,我會征求家長、學生和老師們的意見,如果學生和家長愿意,那么我還會這么做。我認為整個國家整個民族都應該在法律允許下鼓勵實驗,國外教育比較人性化,教育對人的尊重,還有人與人之間的禮儀,我們要培養學生的禮儀,慢慢時間長了,這種禮儀的校風就會顯現出來。 (南都首席記者 姜英爽 實習生 方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