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軍旗

馮軍旗論文
“你總問人家是怎么升上來的,這怎么好講呢?”辦公桌的一端,縣委書記林慶生皺著眉頭提醒,“小馮,有些事情能說不能做,有些事情能做不能說。”
坐在桌子另一端的馮軍旗沒有反駁,只是禮貌性地點了點頭。之前的兩年時間里,這名掛職縣長助理的北京大學社會學專業在讀博士生,已經先后訪談了這個農業縣里160個副科級及以上的干部,而坐在面前的“一把手”,則是他的第161個訪談對象,也是最后一個。
這場談話結束后不久,馮軍旗便離開了這個縣城。2010年6月,他的題為《中縣干部》的博士論文順利通過答辯,并獲得了高度評價。
“道出了中國縣鄉政治的實情。”參與答辯的“三農”問題專家于建嶸說。馮軍旗的導師、社會學家鄭也夫則認為論文“調查詳盡而扎實”。
依照學術慣例,論文中的人名與地名均應進行技術處理。馮軍旗將這個地方命名為“中縣”,意為“縣里的中國”。(編者注:依據這篇論文,本報道中所涉及的市、縣、鄉鎮名及當地人名均為化名)
事實上,這個位于中原腹地的農業縣只是中國2000多個縣中普通的一個,人口80余萬,GDP排在省里所有縣的40多位。馮軍旗在25萬字的博士論文里,力圖在某種程度上還原這個縣乃至更廣意義上的基層官場生態。
他收集官員在年齡、學歷方面的造假證據;他披露中縣改革開放以來的虛假政績工程;他甚至搜羅了這個縣1013名副科級及以上干部的簡歷,尋找他們升遷路上的“奧秘”。
“政治家族”現象也在這樣的尋找中浮出水面。在這個每800人便會產生一個副科級及以上干部的縣里,他根據一個家族“出干部”的多少,統計出了21個政治“大家族”(副科級及以上超過5人)和140個政治“小家族”(副科級及以上2~5人)。
除此之外,他還試圖還原官場晉升道路上秘而不宣的“上貢體制”與“買官賣官”,并屢次接近“最為隱秘”的紀委官員,考察“摘帽的尺度”。
近日,隨著部分章節被媒體摘引披露,這篇已經完成一年有余的論文進入公眾視野。有評論稱:郡縣治,天下安,這份以1978年為起點的基層政治研究,為中國未來的改革路徑選擇,提供了一個真實而殘酷的考察樣本。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