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來啦,快進屋坐!”南安市水頭鎮龍風村的小巷里,賀蘭艷快步向前,緊緊握著南安市殘聯工作人員的手。晨光剛爬上墻頭,這支由南安市殘聯、衛健、法院等部門組成的“流動辦證隊”,就已經背著文件袋、提著檢查箱站在了賀蘭艷的家門口。
房間里,賀蘭艷的丈夫洪先生慢慢撐著床頭坐起。“他從小患小兒麻痹癥,去年一場病后,眼睛看不見了,左半邊身子也動不了。”賀蘭艷一邊說,一邊將一沓病歷遞到醫生手中。
“試著握下我的手。”南安市中醫院醫生蔡忠雄俯下身,指尖輕觸洪先生的右手,又仔細翻看CT片。“之前是腦出血嗎?有沒有做過康復治療?”一系列的問診、查體、核對病史后,他在申請表上寫下“符合偏癱二級功能重度障礙”等評定結果。
房門外,南安市殘聯工作人員李騰在填寫表格。“這個二級殘疾能享受醫療救助,明年城鄉居民醫保繳費也能減免,申請后你們每月還有護理補貼。”李騰仔細地把一條條政策說給賀蘭艷聽,“我們還給洪先生買了意外險,后續有什么問題,隨時找我們。”
“謝謝,真是太謝謝了。”賀蘭艷的眼眶紅了。她說,自己要照顧丈夫、上班,還要管兩個上學的孩子,想帶丈夫去幾十公里外的市區辦理殘疾人證,一直沒能成行。
“洪大哥有身份證嗎?”李騰問。賀蘭艷一拍大腿:“哎呀,兩年前丟了還沒補!”工作人員隨即掏出手機撥通了派出所電話:“您好,龍風村有位行動不便的群眾要補辦身份證,麻煩安排上門服務……”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每個月第三周的星期三,是南安市開展下鄉入戶辦理殘疾人證的日子。每到這一天,南安市殘聯便組織工作人員走村入戶,為重度肢體殘疾、重度精神殘疾的群眾進行評殘辦證。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暢通社會流動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自2019年起,這樣的入戶辦證在南安不曾間斷。915本殘疾人證,帶著溫度送進了有需要的家庭。”南安市殘聯理事長陳海濤表示,從龍風村到勞光村,從新營村到邦吟村,他們的身影穿梭在一個個院落,證件辦好后,通過快遞送上門。“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全會精神,實現‘人找政策’與‘政策找人’精準對接,讓特殊群體在共富路上不掉隊。”(見習記者 肖蔚男 通訊員 黃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