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來源
為14歲鮑鯨鯨“報仇”
《閃光少女》的故事原型,來自編劇鮑鯨鯨兒時一段并不愉快的經歷。她從小學開始學揚琴,中學時成為專門的音樂特長生。但那個時候,音樂生里西洋樂對民樂的“鄙視鏈”就已經十分嚴重。
“我覺得學民樂也挺好的,但他們學西洋樂的,就覺得自己更高級。”鮑鯨鯨后座一個拉大提琴的男孩,平時很少搭理民樂生,有一天突然問她:“你聽過巴赫嗎?”“沒。”“你連巴赫都沒聽過,人生簡直白瞎了!”于是,鮑鯨鯨趕緊買了碟去聽,果然很好聽。第二天,她興奮地去跟男孩匯報,結果人家傲嬌地甩了一句:“學民樂的肯定聽不懂,只有學西洋樂的才能理解巴赫!”
年幼的鮑鯨鯨特別生氣:“雖然我學揚琴,但我也領會到了巴赫的美,不能說我的感受是假的。”她說,自己當時膽小,也沒有機會發聲,只能在當天的日記里,記下這件有點受傷的小事。 十多年過去了,當年那個受傷的揚琴女生,如今已是國內最搶手的編劇之一,曾寫出現象級影片《失戀33天》,“我想替14歲的鮑鯨鯨‘報仇’,于是寫了這個很開心的故事。”鮑鯨鯨表示,電影里西洋樂學生面對民樂學生的優越感,沒有絲毫夸張的成分,就連雙方打架,追根溯源都是因為“互相看不上的情緒”。
但在當下的電影市場,一個講述小孩子做音樂的故事,只會遭到投資方的白眼和冷遇。一位編劇前輩曾提點鮑鯨鯨,現在的中國電影環境,都是資本對資本的沖撞,故事不重要。“我就是咽不下這口氣!都說電影是在造夢,既然是夢,可以不那么現實嗎?”抱著沒有人會投資的心理,鮑鯨鯨在一周內完成了劇本初稿。
當時,她跟丈夫王冉商量,可以通過抵押房子等財產,找銀行貸款拍片。后來一想,即使自己掏錢拍完了電影,怎么發行上映呢?還是得找專業電影公司合作。她把一萬多字的故事發給安樂影業總裁、制片人江志強,沒想到江總很快回復了:“鯨鯨,讓我們一起,把《閃光少女》拍出彩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