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球獎史上獲獎最多的影片《愛樂之城》14日上映第一天便以超過8000萬元票房成為“情人節”檔贏家。多位觀眾在觀影后接受采訪時均表示,期待國內也能冒出優質的歌舞片,甚至是科幻片、家庭倫理片等,豐富國產電影類型。
春節檔電影“似曾相識”遭詬病
前不久,一篇吐槽2017賀歲檔的影評在網上迅速走火。該文章認為,周星馳監制、徐克導演的新作《西游伏妖篇》從劇情構思、人物刻畫、演員表演等方面都未能跳出他一貫的“老套路”,更及不上去年創下票房奇跡的《美人魚》。不僅如此,王寶強的導演處女秀《大鬧天竺》乃至票房后來居上的成龍作品《功夫瑜伽》,也同樣被批“似曾相識”。
有趣的是,近三年春節檔上映的電影中,過半都是動作喜劇,題材“撞車”現象突出——今年的《西游伏妖篇》《大鬧天竺》與去年的《西游記之三打白骨精》都不約而同地改編自“西游IP”;而《大鬧天竺》和《功夫瑜伽》又都主打“人在囧途式”的印度風情,讓許多觀眾大呼“串戲”。
事實上,這樣撞題材、撞風格的窘境并不鮮見。前兩年的“情人節”和“光棍節”檔期中就出現過類似的一幕:《意外的戀愛時光》《我愛的是你愛我》《甜心巧克力》《愛·回家》……一連串如繞口令般的片名,不僅暴露了電影人創造力的匱乏,眾多同質化題材的蜂擁而至更造成了院線擁堵,票房和口碑大都以慘淡收場。
“國產電影目前有一個顯著的誤區:一旦發現有個成功的模式和IP就急于模仿、復制、改編,影視創作輕易向資本妥協,為了票房甚至把質量放在了次要的位置。急功近利的后果是讓觀眾失去興趣和信心。”資深影評人歐衛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