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重慶市三屆人大常委會舉行第30次會議。市政府和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分別向會議提交《重慶市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培養情況的報告》,并由會議審議。
記者從兩份報告獲悉,目前,我市農村留守兒童有107.41萬。近兩年,在關愛留守兒童工作中,全市累計投入141.2億元。此外,目前我市留守兒童面臨三大問題,其中“親情缺失”是最突出、最集中的問題。
“兩翼”地區留守兒童超68萬
昨天上午,市政府委托市教委主任周旭向會議作報告。周旭介紹,近兩年,隨著我市經濟快速發展,部分農民工選擇在重慶就業、創業,這也使得我市過去兩年減少了23萬名留守兒童。目前我市還有107.41萬農村留守兒童,其中學前教育階段的兒童有19.97萬人。留守兒童主要集中在“兩翼”地區,有 68.11萬人。其中留守兒童在5萬以上的,有開縣、云陽、墊江、忠縣等8個區縣。開縣最多,為94154人。
目前,我市1839所學校住宿的留守兒童35.98萬人,占總量的41.15%,這表示我市有超半數留守兒童是走讀生。
周旭介紹,過去兩年,累計投入141.2億元實施“六大行動計劃”(幼兒園建設計劃、寄宿制學校建設計劃、培養模式創新計劃、社會共育計劃、營養健康計劃、權益保障計劃),社會累計資助至少5000萬元。
不缺衣服書籍缺親情
市人大教科文衛委的調研報告顯示,目前,我市留守兒童面臨三大問題,其中主要問題是“親情缺失”。
“在我們到過的學校,但凡問及留守兒童爸爸媽媽時,一些孩子眼淚會奪眶而出、泣不成聲?!笔腥舜蠼炭莆男l委負責人說,有的老師向調研組反映,不少留守兒童與父母視頻聊天、打親情電話時,不是交談,而是流淚。在留守兒童親情電話記錄中,八成以上寫的是:“爸爸媽媽,好想你們,什么時候回來?”
該負責人說,盡管有“代理家長”、“知心哥哥姐姐”等親情關愛方式,但不能代替父母的親情關愛。
調研報告稱,雖然一些留守兒童會收到不少書包、防寒服裝、字典等物品,但對父母的思念之情,仍是最主要的心結和最深處的期盼。對留守兒童現有辦法偏重物質,還不能解決親情缺失的問題。
四成孩子一年不見父母
除了親情缺失,市人大教科文衛委調研報告還提到,父母責任“缺位”、“兩翼”地區財政配套能力較弱是另外兩大問題。市人大調研組在云陽發現,一些留守兒童父母長達8年不回家,也不聯系。3~5年不回家的占30%。而我市有的貧困地區40%以上留守兒童,與父母一年都沒聯系一次。
調研報告還指出,由于“六大行動計劃”的財政投入是區縣出“大頭”,貧困區縣的財政難以支付。如城口要建50所寄宿制學校、24所幼兒園,需2億元配套資金,財政無力籌措。
縱深
緩解“親情缺失” “關愛行動”專項經費納入預算
市人大教科文衛委的調研報告稱,培養和照顧留守兒童,是一項長期工作。首先建議政府對留守兒童關愛的工作項目,要進行資金測算,對區縣財政難以承擔部分,給予專項財政支持。提高農村寄宿制學校的運行經費的標準。
其次,建議在對留守兒童物質關愛的同時,重點有效緩解“親情缺失”帶來的心理衛生問題,如給留守兒童學校配備心理輔導教師,搭建對留守兒童關愛的穩定平臺等。同時,強化留守兒童父母法定責任,加強對其法制教育。
第三,抓住產業轉移機會,多為農民工提供更多本土創業和就業機會,引導返鄉創業、就業,減少留守兒童總量。同時,推進戶籍改革、小微企業發展等,推進留守兒童跟隨父母一同遷移。
市教委主任周旭則表示,市政府將強化政府責任,把農村留守兒童關愛行動的專項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列入重點安排。同時,進一步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構建起“覆蓋到邊、監護到位、關愛到人”的全覆蓋動態管理工作網絡。本組稿件由記者 聶飛 采寫
關愛留守兒童階段成效
1 新改建農村幼兒園371所
2 建成農村寄宿制學校2107所
3 改造農村寄宿制學校食堂989所
4 建成校外托管機構1813家
5 實施蛋奶工程惠及百萬農村留守兒童
6 駐校園民警5500人
關愛留守兒童2015年完成十大目標
1 農村寄宿制學校標準化率達到80%
2 蛋奶工程、愛心午餐覆蓋率達98%,免費體檢率保持100%
3 新建農村鄉鎮中心幼兒園360所,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0%
4 建設鄉村學校少年宮827所
5 建設村社留守兒童之家5000個
6 建設社會實踐教育基地500個
7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模式全面推廣
8 事實關愛留守兒童“百千萬”工程、流動“少年宮”開展活動4000場
9 開展“家庭教育流動學校”宣傳活動9000場,農村家庭教育培訓覆蓋面達到90%以上
10 發展“代理家長”和大學生志愿者30萬名
個案
留守兒童袁月鑫:好想每天都過年,爸媽就能在身邊
3月20日下午3時,長壽區渡舟街道三平小學。在這里,有近半的學生是留守兒童。
六年級二班的袁月鑫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但是昨天坐在教室里,她有點走神。因為又想起了爸爸媽媽過年回家的情景。
袁月鑫的父母在浙江紹興打工,每年只能回來一兩次,剛剛12歲的小月鑫和外婆住在一起。一提到爸爸媽媽,袁月鑫的眼眶就紅了:“經常會想得哭,有時候上課都聽不進去。”
袁月鑫已經記不得是從哪一年起父母就不在身邊的了,只知道每年過年的時候爸媽才會回家來?!澳莻€時候才是我一年中最高興的時候?!痹脉握f,今年春節,爸媽在長壽買了一套新房,她就和爸媽一起逛家具店?!斑@張床我喜歡?!薄昂茫蔷唾I這張?!薄斑@張沙發很可愛。”“那就把它放在月鑫的房間?!痹脉握f,爸媽都很疼自己,只要她想要什么都買。買家具、搬家,這個春節是爸媽在家呆得最長的一年,也是她最開心的一個春節。“好想每天都過年啊,因為爸爸媽媽就可以陪在我身邊了?!?/P>
但是幸福的日子隨著爸媽重返浙江而結束,袁月鑫再次變成“留守兒童”,回到鄉下和外婆相依為命。
袁月鑫說,放學回家做作業的時候,遇到不會做的題,外婆也不會做,只能夠等到第二天到學校后再問其他同學?!叭绻謰屧诩业脑?,我就可以問他們。其實外婆對我很好,但是我還是覺得有點孤獨。”小小年紀就說出“孤獨”這個詞,讓記者很吃驚。袁月鑫說,有一次她到同學任麗紅家,想約她一起出去耍,但是任麗紅的媽媽卻告訴袁月鑫,任麗紅要在家做作業,上輔導班,沒時間陪她耍。“別的孩子都有爸媽在身邊,我也好想有人來管管我?。 焙芏嗪⒆釉谥苣┑臅r候都被父母留在家里,袁月鑫只能自己漫山遍野地瞎跑,“孤獨”之情油然而生……
“其實我并不怪爸媽,因為我知道他們也是為了掙錢讓我有好的生活條件?!闭f到這些的時候,袁月鑫流露出來的“少年老成”卻讓人感到心酸。
見習記者 羅永攀
留守兒童小玉:每年生日愿望盼爸爸媽媽快回家
小玉(化名)是豐都縣仁沙鎮紅星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今年11歲。幾乎每年生日,小玉都會許下同一個愿望:“希望下次生日的時候,爸爸媽媽能在家”。
小玉已經5年沒見過爸爸,3年沒見過媽媽了,而她的弟弟妹妹,今年4歲,根本不記得爸爸媽媽長什么樣子。昨日,小玉在電話中告訴記者:“好想爸爸媽媽回家和我們一起生活。”
今年67歲的蔡家龍是小玉的爺爺,每天仍在地里忙碌。“兒子在外地打工,三個孩子都在我們這里,我們得養啊?!辈碳引埖穆曇粲行┢v和無奈,他的兒子蔡華云1994年去了廣東,現在在東莞一家家具店打工,工資每月2700元,兒媳婦在廣東順德打工,一個月收入1800元左右。
蔡家龍說,兒子兩口子的收入只夠自己在廣東的生活開銷,沒有多少結余可以資助家里,為了養活三個孩子,他和66歲的老伴每天都要到自家菜地里干活,養豬、養雞,一年也只有1萬多元的收入。
蔡家龍說,現在自己身體還硬朗,但擔心再過幾年自己也沒有能力照顧孩子們了?!半m然知道兒子不容易,但我們還是想他早點回家?!辈碳引堈f。
今年2月17日,是小玉11歲的生日,豐都縣團委給小玉送來了一個生日蛋糕。蔡家龍告訴記者,小玉那天高興得哭了,因為這是她收到的第一份生日禮物。
蔡家龍說,以前孩子過生日,他和老伴都會想盡辦法把當天的飯菜做豐富一些,有時候包餃子,有時候殺只雞。但由于家里確實困難,從沒給小玉買過生日蛋糕。他說:“小玉喜歡看書,有多的錢都寧愿給她買書了?!?/P>
雖然吃上生日蛋糕嘴里很甜,可是小玉最期盼的卻不是蛋糕,而是爸爸媽媽。小玉在電話中說:“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爸爸媽媽能回家和我們一起生活?!?見習記者 羅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