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埔區姬堂小學的操場上,外表帥氣的六年級男生家煊很焦急地追問著文靜秀氣的女同學晗冰,“為什么要分手啊?是不是因為討厭我啊,如果我做錯了什么,你告訴我,我會改的。”這個場景,是該小學心理輔導老師根據真實個案改編的早戀題材話劇的一幕。
姬堂小學的校長劉玲萍表示,以前一般要到六年級的孩子才會遇到青春期的困惑,但是現在卻提前到了四年級。小學生傳字條求交往、異性手拉手,甚至在街頭摟抱、親吻的現象讓不少家長和老師焦急。青少年心理專家就表示,不要輕易給孩子們正常的青春期反應扣上“早戀”的帽子。
無奈之家長
“男孩向我女兒發起攻勢了”
天河區駿景花園的張女士去年就在上小學五年級的女兒小妮(化名)書包里發現了幾張作業本撕下的紙片,有些紙片上畫著心形的圖案,圖案里寫著英文單詞love(愛),有的則是類似“小妮,我愛你,讓我們在一起好嗎?”的話語。張女士仔細追問,才知道開學以后有五六個同班或不同班的男孩子向女兒發起了“愛情攻勢”,小妮還說“這算什么啊?班上有位女同學都有10多位追求者呢!”讓張女士夫婦哭笑不得。
無奈之老師
孩子覺得“早戀”也要競爭
姬堂小學的劉老師說,曾經出現過幾個畢業班男生同時競爭著追求一個女生的個案,由于女生選擇了其中一名男生,落選的“失敗男生”們情緒非常低落,“其中一個男生就在我的班上,本來成績很好,‘失戀’后一蹶不振,成績大幅度下滑,甚至出現考試不寫試卷的情況。”劉老師說當時她非常擔心孩子,幸好后來經過多次的情緒疏導和談心,孩子才終于重新振作起來。
“真是沒辦法,才小學就有孩子會因為沒有女朋友,或者沒有男生追求而感到沒面子了,于是都開始要比,要競爭,要行動。”海珠區某小學五年級的數學老師邱小姐說。
無奈之網友
孩子竟在網上求交往
去年10月份,網絡上一個名為“小學生早戀吧”的百度貼吧曾經一夜聲名鵲起,引來大批網友前往圍觀蓋樓,然后感慨“現在的孩子是怎么了”,雖然該貼吧當時很快就被百度關閉了,但是記者昨日發現仍然有個“學生早戀吧”的存在,里面依舊時不時會冒出10到13歲的孩子發帖求交往,曬照片,曬男女朋友數量等。
“12歲,我跟我以前的男朋友分了,求交往。”一名小女孩在“學生早戀吧”里貼出了“征友啟事”,并附有QQ號碼和清晰萌照片,于是迅速引來很多跟帖。記者看到,該貼吧里每一頁都有近十個小學生貼照片明確表明“求交往”,照片上看雖然年紀小,但不乏美瞳、假睫毛、燙發的形象。
街坊大辯論
正方
這就是早戀,我家孩子絕對要禁止!
“我是絕對不允許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的!”春江花園鐘女士的女兒才上小學三年級,但已經開始非常警惕了。她認為孩子就該把注意力放到學習上,少惹雜七雜八的事情。
在采訪時,不少家長都對“早戀”現象很緊張,同時也掀起一股“懷舊潮”。“想想我們那一代,小學還在跟同桌男生互爭三八線劃分問題呢,什么戀愛、什么情書完全沒概念!現在的孩子都在想什么?”
反方
別什么都“上綱上線”
“最討厭上綱上線了,怎么就早戀了?孩子們不過就是青春期的正常困惑而已。”網友“風野”認為孩子正是需要正確引導和溝通的時候,千萬不能橫加指責,甚至暴力打罵,否則效果會適得其反。黃埔區怡園小學的家長張女士是開明的家長,她說對于青春期的話題,應該以疏導溝通為主,要讓孩子自己明白這時候的感覺其實并不是成熟的愛情。
姬堂小學舉辦的青蘋果游園會上,不少五六年級的孩子告訴記者,他們也很高興通過各種生動活潑的形式了解青春期健康知識,“我不喜歡只是跟我們說不要這樣,不要那樣”,一位男生表示。記者發現姬堂小學游園會的“蘋果園”里豎著一排排的卡通蘋果樹前,同學們分成多個小組,為自己心中的“性問題”找答案,并大聲朗讀出來,蘋果樹根據內容劃分為不同區域,除了普通的青春期身心特點外,艾滋病、梅毒等多種與性健康相關的疾病介紹也包含在內。
專家:
“早戀”情有可原家長應先擺正心態
針對孩子的各種青春期行為,廣州品榕心理咨詢中心資深青少年輔導心理師羅蕓認為,“首先不要亂扣早戀的帽子”,青春期孩子們剛剛萌芽的這種異性意識用“欣賞”這個詞匯來表達相對會比較合適,并不是真正的戀愛。羅蕓長期在廣州市的一些中小學、社區、少年宮進行心理健康輔導工作,開展各種講座和家長課堂,接觸和積累了相當多的青少年青春期個案,她認為家長應該首先擺正心態,以溝通替代指責的做法去面對孩子青春期行為,只要有了家長的配合和疏導,基本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豐富的物質和資訊促早熟
羅蕓認為在生理上,孩子們青春期的提前與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關,讓如今的孩子普遍成熟得早,女生有的甚至在小學四五年級就有了月經初潮,男生的第一次遺精現象也相對提前,都比10多年前的孩子要早一兩年,這個時候孩子們開始對異性的不同產生好奇,所以想去了解和接觸,這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另一方面,現在獲得資訊的渠道也實在變得太多了,比如網絡、影視劇比比皆是談情說愛等內容,孩子模仿性很強,所以這些內容也成了催化劑。她還特別提到了一種更多深刻的原因,對于一些家庭存在問題的孩子來說,所謂“早戀”尋找另一半,其實更多的是尋求家庭的溫暖和傾訴,所以父母作為家長的角色一定要給孩子正面的支持和引導。
“孩子們其實更多的只是欣賞對方某一個特點,或者某一方面的優勢,并沒有那么復雜的情感因素。”羅蕓說不少個案中,很可能就是喜歡一個男生打籃球時候的姿勢很帥,或者很喜歡一個女生的成績非常好,了解里面的原因很重要,能幫助孩子正確對待彼此的關系,讓孩子知道欣賞一個人的優點是很正常的,很多人都一樣欣賞。編輯: 曉航 □本版撰文 記者 鐘俊峰 本版攝影 記者 葉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