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中新社發 張潤哲 攝
觀點——
就業“快”與“慢”的爭議:先鍛煉能力還是豐富閱歷?
如今,“慢就業”現象日益突出,有專家分析,在大學生就業難的背景下,近些年“慢就業”現象反映了許多人的擇業觀正悄然改變,不再恪守“畢業即工作”的傳統模式,而是更多地考慮未來規劃和就業質量。不過,在家“啃老”的問題也確實存在。
那么,“慢就業”到底好不好?此前,針對這一現象,社會爭議不斷。有反對者批評,提倡“慢就業”是在為那些不努力的年輕人開脫。教育部本月初發布數據,2017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達795萬,比2016年又多出30萬。在激烈的就業競爭面前,遞簡歷的動作慢一步都有可能錯失良機,再提倡“慢就業”,豈不是把人往坑里帶?
但有支持者認為,“慢就業”已經成為就業現實的一部分,從教育主管部門到高校、家長和用人單位,應該給畢業生更多的選擇。
“我反對‘慢就業’這一說法。”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大學生應該要“快就業”,有些90后比較懶散、紀律性差,早點進入職場,才會盡快了解自己的所學及所需。
曾湘泉指出,中國教育存在理論脫離實際的問題,因此,畢業生無論選擇大企業還是小企業,通過進入職場,更能從中了解相關的要求及知識,并鍛煉能力。
郭盛則認為,其實,“慢就業”未必是一件壞事情,在中國的教育體系里,大學生學到了很多知識,但實際上缺少了實習環節,缺少能真正打開自己眼界的游學經歷,包括去外國及其他地方學習的經歷等。因此,有些選擇“慢就業”的學生是想用半年或者一年的時間來增長自己的社會閱歷,增長自己的知識經歷,這其實是好事情。
郭盛也指出,“當然也有不好的現象,諸如畢業生‘啃老’或者一些人因沒有經濟負擔而不愿意做更多的努力。但是,我們看到的大多數學生還是非常希望就業,還是希望朝著自己的方向努力的,只不過,他們可能想在就業前盡可能多了解、見識這個世界。
資料圖。楊華峰 攝
建議——
專家稱大學生就業需要專業指導
不過,無論是“慢就業”還是“快就業”,就業壓力都是大學生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今年2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介紹,今年的高校畢業生是765萬人,比去年又增加了16萬人,而且中職畢業生和初高中畢業以后不再繼續升學的學生大約也是這個數量。“青年的就業群體加在一起大約有1500萬左右,這個壓力也是非常大的。”
針對這一問題,記者注意到,近年來,政府部門出臺了諸多政策,也開辟了許多渠道來引導大學生就業、創業。諸如近日,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做好2017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其中,推出部分就業新舉措,鼓勵高校優先向大學生創辦的小微企業轉移科技成果等。
有觀點認為,在“互聯網+”時代,政府的相關創業、就業鼓勵政策都很好地貼合了時代特點,那么,社會也該跟進。
為此,有專家建議,在大學生就業觀念改變的當下,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一大迫切任務是建立一支專業化和職業化水平的就業指導隊伍,包括學校的就業指導人員及人力市場的就業指導人員。 (呂春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