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學校不如好家庭”
和劉女士奔波于學校、培訓班中不同,張帆顯得有些淡定。
張帆的小兒子今年9月也要上小學了,對口小學是“區一級”。“學校普通,但進入以后就會發現,學校雖然有差別,但教育差異不大,良好的家庭教育指導才更重要。”作為一名六年級學生的家長,張帆對于“幼升小”有自己的看法。
大兒子晨晨“幼升小”的時候,張帆也曾緊張了一段時間。在晨晨入學的前年,張帆剛買了新房子,兩套房子對應不同的學校,到底選擇哪一所學校,讓張帆糾結了很久。“因為我當時正在懷孕,如果要去那邊上學的話,就要馬上裝修、馬上入住。”張帆說,新房子由于離老人家比較遠,接送也成為一個大難題。
綜合考慮后,張帆最終選擇了老房子對口的學校。“晨晨一年級的時候,比起去了‘省一級’的小朋友,成績屬于中等。”張帆說,“男孩子調皮,家長要引導好”。為此,張帆給晨晨報了圍棋班,同時要求他每天自己登記作業、收拾書包。因為學習壓力不大,晨晨心態開朗,加上張帆不斷的鼓勵,晨晨漸漸養成了認真聽講、做作業的習慣,考試成績也一次比一次高。
看到大兒子晨晨的成長,張帆更加堅定地不用為小兒子的“幼升小”太糾結。“什么是好學校?適合孩子的才是好的學校。好學校也不是萬能的,還要靠家庭。開開心心地讓孩子上家門口的普通學校,配合良好的家庭教育指導,效果不會差。”張帆說,“家庭,作為一所被遺忘的學校,往往起著極其重要而不容忽視的作用。”
這么拼,值不值?
陳文講起自己為兒子“幼升小”的事,依然十分迷茫。由于自己學歷較低,一直以來,陳文希望能帶給兒子更好的教育條件,“沒有學歷都不好找工作。”作為一名貨運司機,陳文的月收入是8000元左右,妻子是一名超市收銀員,月收入5000多元。“幾百萬元的學區房根本不敢想,”陳文說,盡管深知學區房能進好的學校,有利于孩子的教育,但對于一般的工薪家庭來說,這不是“咬咬牙”就能解決的問題。
學區房這條路走不了,如果想上名校,還可以考取民辦校。陳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線民辦校的學費在每年4萬元到7萬元左右,面談過了才能讀,淘汰率高也不好進。“還有各種補習班、研學班等課外支出,6年讀下來,費用不少于40萬元。”陳文說,這雖然是“咬咬牙”能拿下的事,但確實會十分吃力。
參觀了解了幾所名校后,陳文的思緒更迷茫了。“好學校意味著什么?好老師跟好學生,能帶著孩子一起變得優秀。”陳文說。不過,他也認為這些學校的學生非富即貴,擔心自己的孩子不適應。“花了那么多錢,要是不適合孩子,那就太鬧心了。”陳文皺著眉頭說。
對于是否會選擇目前對口的公辦小學,陳文表示,那是村里面的小學,環境和教學質量都很一般。“不過現在課外補習那么多,也不是不可以的吧?”陳文反問記者。
據記者了解,劃片、免試、禁止擇生……在公辦小學被“嚴管”的同時,曾經發生在公辦小學身上的預錄取、考試選生源等等違規行為,正在民辦學校蔓延。民辦學校可以打各種擦邊球,自然牽動當地家長的神經。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地方政府教育部門不能滿足于公辦學校就近免試入學,對民辦學校擇校熱卻視而不見。緩解民辦學校擇校熱,規范民辦學校招生及辦學,應成為下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依法治教的重點。(記者 葉小鐘 通訊員 何倚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