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有銀行進軍“校園貸”的新聞接連被報道,“正規軍”“開正門”“逆勢殺入”等字眼,與負面消息纏身的“校園貸”一同出現在新聞標題中,再次引起輿論場的廣泛熱議。
時隔8年,對于國有銀行重返校園,選擇正視大學生群體的資金需求,拿起“校園貸”這個燙手的山芋,網絡輿論場的討論聲較為熱烈。這一被專業人士稱為“堵歪門開正道”之舉,能否終結校園貸的種種亂象?
整治“校園貸”在疏不在堵
在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率先成為進入“校園貸”的“正規軍”后,招商銀行也在5月初表示,已做好重返校園的準備。隨著國有銀行挑起“校園貸”大梁的節奏不斷加快,不少在校大學生及業內人士,對其表現出了較大的期待。
中國傳媒大學的小蒙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說:“利用國家的規范進行監管,更有利于有需求的學生進行有保障的借貸,并且國有銀行提供的借貸,利息低,風險相對低。我認為,‘校園貸’業務在于疏解而不在于堵,這種及時地介入可以理解為一種積極的管理方法。”
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莫開偉發文表示,兩行“校園貸”產品面世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可消除大學生們落入網貸高利貸、裸貸等陷阱的后顧之憂;同時,貸款由大學與銀行機構共同審核,可提高“校園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避免學生盲目借貸追求高消費,使大學生“校園貸”始終保持理性行為,避免償債危機和金融風險。另一方面,國有銀行“校園貸”產品充分履行社會責任、誠實無欺,有國家信用作后盾,審批管理規范,控制風險手段較強,對學生信息保護有力,有利于凈化“校園貸”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