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1月11日訊(閩南網記者 蘇毓茹 通訊員 張玥)閩南網記者從泉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獲悉,近日,泉州市在全省率先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耕地保護落實占補平衡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創新構建“責任全覆蓋、管控全鏈條、保障全方位”的耕地保護工作體系,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打下堅實制度基礎。
《實施方案》立足泉州人多地少、耕地資源稀缺的實際,聚焦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核心目標,嚴格實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明確第一責任人。同時,落實國土空間規劃管控要求,將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精準落圖落地、上圖入庫,通過“小田并大田”、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等舉措,破解耕地碎片化問題,確保總量動態平衡。
《實施方案》將非農建設、造林種樹、種果種茶等各類占用耕地行為統一納入占補平衡管理,堅持“以補定占、占優補優”原則,優先把低效閑置建設用地、宜耕未利用地統籌作為補充耕地來源,嚴禁在25度以上陡坡地、生態保護紅線內新開墾耕地。建立“市級統籌、縣抓落實”機制,補充耕地指標統一納入省級管理平臺規范調劑,調劑資金專項用于耕地保護、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領域,形成“占用有補償、補充有獎勵”的良性循環。
《實施方案》明確,將永久基本農田優先建成高標準農田,強化灌排體系建設和退化耕地治理,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等用地養地技術。健全補充耕地質量剛性驗收制度,墾造和恢復的耕地必須達到“適宜耕作、旱澇保收、高產穩產”標準,確保補充耕地“數量夠、質量優”;落實后續管護責任,鄉鎮要督促做好基礎設施維護、種植管護和地力培肥,嚴防“邊整治邊撂荒”。
為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實施方案》完善多元化激勵保障政策。對未占用耕地但實施墾造或恢復耕地的主體給予適當補償,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通過價格補貼、保險支持等穩定種糧預期;鼓勵采用“農企+村集體+農戶”模式推進土地集約流轉,打造規模化、現代化農業示范片。
《實施方案》的出臺,是泉州市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生動實踐。2023年以來,全市完成補充耕地6.4萬畝,增劃永久基本農田2.04萬畝,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1.48萬畝,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