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六成受訪學生表示不碰“校園貸”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隨機采訪了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48名在校大學生,其中也有飽受不良“校園貸”之痛的當事人。學生們均表示,學校曾多次通過召開大會、發資料、播放視頻等方式,在學校內部進行宣傳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及辨別不良“校園貸”。
哈爾濱師范大學大三學生阿南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介紹:“我們學校安排了各院進行‘校園貸’安全教育,并在校內的校園公眾號進行了推送。”
淮海工學院大一學生李銘則說:“我們老師在班上給大家講過貸款利滾利還不起的后果。”
面對國有銀行進軍“校園貸”的消息,這48名大學生中,超六成的受訪學生表示,不會觸碰“校園貸”業務。“作為沒有固定收入的學生,還是要遠離‘校園貸’”。
銀行:不圖高利息收入 重在履行社會責任
建行廣東省分行個人金融部副總經理王磊在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助力青年學生成長是他們建立校園金融平臺的核心思想,而校園貸則是其中一項重要的服務產品。“銀行其實不會依仗這項業務賺取大量利息收入,更多的是為了履行社會責任和助力學生成長”。
面對輿論場對“校園貸”業務提出應該完全扼殺的看法,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則認為,首先應該正視學生群體日益增長的消費信貸需求,此外更要注重學生的財商教育。
據媒體報道,目前我國的在校大學生也已超過3700萬人。2016年,我國的大學生消費市場規模已達4524億元。當學生的超高消費壓力為其帶來安全隱患時,學校和政府自然不能坐視不管。堵歪門開正道,是在資金提供方面為學生提供的一層保護屏障,但僅靠這一方式依舊屬于“孤軍奮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