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名不見經傳的高職院校,建校時間不滿60年,在校學生不足1萬人,然而在江蘇,它的名字卻如雷貫耳。這所學校就是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記者通過采訪發現,專業、專注、專心的“三專”精神,正是該校的精髓所在。
從一個全國勞模到一批世界技工
20世紀80年代,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擺在了紡織人面前——牛仔布預縮率穩定控制問題。幾年后,在中國長江之南、太湖之濱的常州傳出消息,常州黑牡丹集團的一個青年技工鄧建軍破解了這一難題。2005年,鄧建軍與青島港集裝箱公司的技術部經理許振超一起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并列被人稱為“世界技工”與“金牌工人”。成名后的30年間,鄧建軍參與了500多個項目的技術改造,獨立完成了140多個項目,陸續攻破“染漿聯合機變頻問題”“牛仔紗線清潔染色節水問題”等30多個國際難題。每次接受采訪,鄧建軍總說:“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工人,能走到今天這一步,是我名不見經傳的母校給了我創新、創造和攻堅克難的力量。”鄧建軍口中的母校,正是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鄧建軍之后,該校又陸續培養出一批省級、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能工巧匠。工電專業的丁建華,畢業后被分配至南通工業設備安裝公司,幫助公司在行業情勢低迷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工電專業的陳春棟,畢業后被分配至常州輕工電子應用研究所。通過不斷的實戰演練,陳春棟創辦了常州市理工微型計算機研究所。軟件專業的黃俊鑫,身有殘疾卻堅忍不拔,先后開發了進銷存管理系統、一網繳費平臺、常州世貿平臺、科技資源平臺等,畢業后直接被常州市政府點名要走。
學校培養出優秀學生,學生也通過各種方式回報著母校。2011年,電子電氣工程系的馮彬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折桂,畢業后被一家上市公司相中,年紀輕輕就擔任了部門經理。畢業6年,馮彬每年都要回學校無償講課,并選拔一批優秀的師弟師妹去公司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