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開始將啟動雨雨雨模式,今天在校園觀察了半個小時,發現很多家長背著書包,蹲在地上幫孩子換鞋。剛才學校廣播已經反饋本項不應該發生的事情,我們的孩子已經長大,自己的事情必須自己做!
從明天開始,請各位家長讓孩子自己背著書包、撐著傘,拿著換的鞋子,在學校一樓走廊上換鞋后上樓。放學后,換好鞋,排隊撐傘出學校。
溫馨提示:雨傘請用有彎鉤的,以便掛在走廊欄桿上,所有雨具不允許被帶入教室;請孩子每天晚上自己根據課程表整理書包,經常用的字典、課外書等,可放在學校柜子里。
請在家里也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請將本條信息內容傳達給家里所有可能會接送的家長處,謝謝。”
結果顯然是讓吳海燕詫異的,3條短信發出后石沉大海,僅僅收到兩名一年級家長的回復,也只是短短的兩個字:收到。平時很熱鬧的家長微信群,更是沒半點動靜。
吳海燕覺得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件不受待見的事,她把自己的心情和發給家長的短信一起,發了個朋友圈,“今天做了一件不受家長和老師歡迎的事,從微信、短信發出后,從沒有的寂靜,明顯感覺到他們覺得‘麻煩’。”
這條朋友圈瞬間就被近百條評論淹沒,支持和點贊的聲音一邊倒——“很正常的要求,孩子可以做到。”“我們需要一個家長學校,先把家長教好。”“支持學校從小培養孩子獨立意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雖然發給家長的短信得不到回復,但是吳海燕還是決定,從今天起展開樓層檢查,尤其針對孩子的用傘和換鞋情況,“這是為了更好地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疼孩子就要從他的長遠發展入手,包辦代替其實是一種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