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孩子們挺理解:老師和爸爸媽媽已經盡力了
面對這樣的結果,孩子們倒是顯得挺豁達。他們沒有抱怨,而是坦然接受了這個事實。
12歲的戴尤月在景安小學讀六年級,是四個孩子中唯一的女孩,接觸機器人比賽已有兩年時間。因為家中有長輩從事計算機相關行業,她在五六歲時就接觸了電腦,原本只是覺得好玩,后來知道學校里有這個社團,便和同學一起報名參加了。
“每次完成一個任務,就感覺非常有成就感。”戴尤月的爸爸媽媽非常支持孩子的素質拓展,支持她學習了書法、繪畫等多個課程。這次去北京得了大獎,爸爸知道接下來的比賽要花幾萬元,和女兒來了一次兩個小時的長談。
“媽媽非常支持,但爸爸說,家里經濟條件可能沒法付這么多錢。”戴尤月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爸爸很認真地把家里的情況告訴了自己,讓她自己考慮一下做決定。要是她還是想去比賽,那家里也一定會傾力支持,盡量湊費用給她。
來自父母的支持,是這個社團能運轉到現在的重要原因。李楊晨跟著奶奶長大,64歲的奶奶原來是一名教師,每次要出去比賽時,老人家都會盡力支持。
五年級的陳浩明也是跟著奶奶長大的。在讀一年級時,他就喜歡拿著螺絲刀到處拆東西,想弄清楚里面的構造,還曾經把家里的豆漿機拆了。“但是沒能裝回去。”陳浩明不好意思地說,他參加這個社團,是想有一天能把拆了的機器裝回去。
談及機器人比賽,這些純真的孩子們眼中都是發自內心的喜愛與熱情。
證書占據了景安初中的一面墻。
“老實說,這次去北京比賽的這四個孩子,已經是家里條件最好的幾個了。”王老師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去亞洲公開賽的費用已經不菲,每人花了六七千元,這相當于有些家長的兩個月工資。有的孩子表現不錯,也非常想報名參加,但迫于經濟原因只能放棄。
“老師和爸爸媽媽已經盡力了。”在接受現代快報記者采訪時,孩子們沒有絲毫受到打擊的模樣,依舊陽光開朗、斗志高昂,他們以超出年齡的理解力和從容心,接受了現實的無奈和父母的力不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