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鄉村小學的四個孩子獲得小組冠軍。
2月9日至10日,由來自如東縣河口鎮景安小學的陳浩明、李楊晨、戴尤月、孫瑞鑫組成的團隊,參加了小學組騎士比武挑戰賽。這些孩子最小的上四年級,最大的上六年級。盡管對手中有專業俱樂部的選手團隊,也有城市名校的學生團隊,更有亞洲其他國家的精英團隊,但這支來自如東鄉村小學的隊伍,過五關斬六將,拿下了騎士比武挑戰賽小學組的第一名。
在拿到冠軍之后很久,帶隊老師王亞飛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這次比賽水準較高,競爭對手也很強大,他之前連拿名次都沒敢想,更別說奪冠了。
“本來只是想著帶孩子們過來開拓一下眼界。”王老師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因為沒有獲勝的念頭,他們去北京時甚至都沒有攜帶校旗。
為了不影響開學,孩子們在北京沒有做任何耽擱,賽后第二天,他們就馬不停蹄地趕回了學校,也沒來得及觀光首都。他們靜悄悄地完成這項“壯舉”,回到如東后很快投入到了新學期的學習中。
兩天后,有朋友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了王老師發的比賽照片,非常感慨,就將他們的故事簡單書寫了一下,發表到了網絡上,這才引起了一些關注。
接下來的國際總決賽場地設在哥倫比亞,每人需要交納4.3萬元的比賽費用。原本還想爭取一下的王亞飛,在看到邀請函上的這個數字以后,心一下子沉到了海底。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近兩年來,景安小學參加的各個機器人比賽中,費用大部分是由家長承擔的。但這次,4.3萬元的費用差不多是這些農村家庭一年的收入。再讓他們自己承擔,顯然不現實。
“沒辦法,只能放棄了。”王亞飛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報名截止日期是3月10日,時間太短了。而且總決賽設置的比賽項目,需要他們自己購買新的器材,費用也需要1萬元左右。這一筆筆錢壓下來,讓他看不到去國外參賽的希望。
探訪
為了省錢,老師手工做部件
位于如東縣河口鎮的景安小學,只有17個班級,50多名教職工,在校學生不到700人。小學距離如東主城區30多公里。校門毗鄰一條大河,中間是一條窄窄的水泥路,往東通往廣袤的田野。步行五分鐘,過一座橋,就能到達鎮上的景安初中。
這樣一座鄉村學校,為何會發展起如此“時髦”的機器人社團呢?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2015年,王亞飛老師在縣里參加一個推進活動時,接觸到了機器人比賽的相關知識,隨后在景安小學成立了機器人社團,招募了一群有興趣的學生。發展到現在,社團里固定有20多名孩子參加活動。除了每周五的社團活動時間以外,孩子們自愿利用每周日的休息時間,來學校接受培訓。
這次能拿到這么好的名次,王亞飛認為,這應該源于孩子們自發主動的研究和學習興趣。“他們都是真的喜歡機器人才來社團的,自己還會看很多相關的課外書,這可能比有些專業團隊的孩子們做得更好。”
當現代快報記者提出想看一下孩子們平時訓練的場地時,王亞飛猶豫了一會兒,說還是去臨近的初中吧。“我們沒有什么設備,周五、周日訓練時,孩子們都是從自己家帶電腦過來。”而這天是周四,孩子們都沒有帶來。
在去往初中的路上,王老師說,初中的條件要比他們好一點,至少有了些設備采購的費用,來自之前省里的一個薄弱項目扶持政策,一次性補貼了10多萬元,才陸陸續續購買了必需的器材。所以很多時候,小學都會借用初中的活動室訓練。
景安初中的活動室,設在一棟教學樓的三層,有一間教室那么大。除了整整齊齊碼著的工具和幾套設備,最為顯眼的是占據了一面墻的榮譽證書,市級、省級、國家級的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