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楊昌林和次仁德吉被調入武漢大學工作。
“老楊,武漢有那么多學校,你幫我物色一所學校為我們培養財會人員吧。”下山前,阿里地區財政局的領導向楊昌林求助。
楊昌林很快聯系到當時的湖北金融高等專科學校,為15名西藏學生開設班級。由于常年生活在雪域高原,這些學生一時適應不了武漢的濕熱氣候,個個身上長滿了疙瘩,又癢又疼。楊昌林夫婦聽說后,急忙趕到學校,幫孩子們到處尋醫問藥,最終治好了他們身上的“怪病”。
這一次救急之后,夫婦二人決定,為遠離家鄉和親人的藏族學生建一個“武漢之家”。
此后近40年里,武漢高校的藏族學生都知道,武漢有位“漢族阿爸”,遇到困難找他出主意幫忙,事情總能解決。
“是國家和黨培養了我,身體不爭氣讓我未能實現‘扎根西藏,干一輩子’的誓言,但回到內地堅持多年幫助培養藏族學生,讓我不再遺憾。”多年后回首往事,楊昌林無限感慨。
“這就是你們的家”
2005年9月,來自西藏日喀則地區的達娃扎西到武漢上大學的第二天,就被學長帶到楊昌林家吃飯。
一進家門,達娃扎西就被客廳墻上的布達拉宮掛毯和兩側的藏語祝福,以及桌上的牦牛肉、奶渣吸引。
大家沒有閑著,分好工和楊老師一起做飯,像在自己家一樣。眼前的一切讓達娃扎西忍不住拿起一塊牛肉干吃起來,同學在一旁說他不知道害羞。這時楊老師端上一壺酥油茶,用藏語笑呵呵地說:“吃吧吃吧,這就是你們的家。”
那一天,楊老師給大家講了很多以前達娃扎西的學長們的勵志故事以及他援藏的經歷。
“楊老師竟比我這個本地人還了解我的家鄉。”達娃扎西從初中就到內地讀書,楊老師對西藏的感情和付出讓這個家庭的“新成員”感到吃驚。
像往屆藏族學生一樣,達娃扎西在武漢找到了“家”的感覺。此后,他經常去楊老師家“蹭飯”,也不用提前打電話告知。吃過飯,他會像其他人一樣,幫忙洗碗收拾一番,再與楊老師聊會天才回宿舍。
從與楊老師的聊天中,達娃扎西了解到,楊老師由于父母早逝,靠國家助學金和勤工儉學完成大學學業,“他時常告訴我們,是黨和人民的長期培養教育,才有了他的今天”。
楊老師鼓勵達娃扎西盡早入黨,“入黨后,可以更好地領導家鄉人民脫貧致富,為家鄉為祖國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