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春運中返鄉的學生。(資料圖片)
躲在手機里的年
“過年”像一場不可缺席的國民盛典,對很多在讀或已畢業的農村大學生而言,這可能是家中一年僅此一次的大團圓。但一回到了家中,他們轉眼又鉆進了手機。
除夕早晨,河南省鄲城縣某村,物流專業大學生王中亦的手機就開始“叮叮”響個不停,打開微信皆是熟悉或不熟悉的好友發來的祝福消息,各群聊里的“紅包接龍”游戲歡樂無比,滿屏喜氣洋洋,遠比眼前真切的春節要熱鬧。
“看電視、打牌打麻將、玩手機、睡覺”便是王中亦春節假期的日常,家中的年輕人也多是如此,“大年初一會去拜年,和村里上大學的小伙伴聚一聚,其他的基本就沒什么聯系了,聊不下去。”不知何時起,王中亦對過年越來越無感。
在河南、河北農村,流行著一首民謠,“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包餃子;初一,撅著屁股亂作揖兒。”
90后王中亦從小聽著母親念叨這一“過年指南”長大。在他記憶中,家中除夕夜會擺“大供”,四處跑著撿鞭炮,挑白菜根兒做燈玩,都很有意思。在孫敏印象中,家中長輩做棗花饃——把一個個面團捏成了蛇、刺猬等漂亮的形狀,最是神奇。
如今,“蒸棗花”這項技能漸漸“失傳”,打酒磨豆腐早沒了蹤影,唯有吃餃子、走親拜年是“雷打不動的”,如最后的堡壘般堅挺著。
然而提起“走親戚”,孫敏有時卻有些發憷。她曾仔細算過,在外求學的這13年間回家的次數不過50余次。每次回來她也喜歡“宅”在家,不少不常聯絡的親友名字或面孔已有些模糊。
很多時候去拜訪親戚前,孫敏都要問下父母,“這家是什么關系,該怎樣稱呼?”村中由家族與輩分交織成的人際關系網如老樹根般糾結,常讓她一臉茫然。大多數情況下,拜年時她就在旁默默玩手機,“主要是爸媽和他們聊,我不知道該說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