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校過年學會獨立和感恩
平時里被同學們戲稱為“閔大荒”的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在寒假里更加安靜,處處像不曾起風的湖面一般。即便是接收留校學生暫住的幾棟寢室樓,也少見燈光。
今年鵬亞選擇留在學校過年,眼看著圖書館樓下的便利店、教育超市、寢室樓旁的商店一個接一個地關掉,外賣App上一家又一家的“休息中,暫時不接單”,校門外的小店也一家連一家地停業關門。她對生活上的不便也有些無奈,因為在朋友圈里的吐槽,她經常到兩三個家人的問候:生活這么不便,趕緊買個票回來吧!
但她堅持一個人留校過年,作為給自己20歲的禮物,并且不想向他人解釋太多。鵬亞感到有點尷尬,因為她這么做在周圍的人眼中仍然有些異類,很容易會被打上“不合群”的標簽,被別人質疑。“我不愿解釋,因為越解釋越招來各種各樣的追問。而那些追問,有些時候似乎是一定要在你身上找到一些負能量的影子——他們認為你一定是寂寞的、難受的、不開心的。”鵬亞說。
事實上,參加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實習、考試周過后的盡情玩耍、在大學畢業之前體驗學校的年夜飯,鵬亞的留校生活也是滿滿當當,有不少亮點。
1月24日晚,鵬亞參加了學校為留校學生準備的年夜飯。年夜飯豐盛,現場節目調動氣氛,再加上書記校長的體貼問候,鵬亞用“熱鬧非凡”來形容。一起參加的有近600名留校學生,聽到這個數字,鵬亞似乎放下心來,感覺留校日子里的諸多不便和孤單一筆勾銷。
“大年夜的晚上在朋友圈里看了一場家人吃年夜飯和放煙花的直播,定了一堆平時絕不會吃的巨貴無比的港式甜點當年夜飯。初一趁著清晨陽光正好一個人出去看了兩場電影,和爸媽打了個兩小時的電話相互問候。”談及跨年活動時,鵬亞突然喋喋不休地樣子看上去特別開心。
每年寒假,都有學生加入返鄉的隊伍,為愛遷徙,也有人因為科研、實習、求職等原因留下來,守護夢想。
距離除夕還有3天的時候,天津大學官方微信推送文章《大年三十就要到了,天津大學發出了這樣的通知》。
文中用數據顯示了學生們的假期留校情況,4011人因為科研而留校,447人因為勤工儉學,191人選擇實習,還有372人選擇其他。碩士研究生占61%,本科生占23%,博士研究生占16%。留校的學生中,短期留校的學生占98%,而整個寒假都在學校的占2%。
除了年夜飯上收到校長的紅包,每位留校同學都收到了定制版“中國夢”主題新年福袋,福袋里面有福字、吊錢、對聯、燈籠等,學校免費給同學們提供一枚120周年校慶紀念封,鼓勵同學們給家人寫一封家書。1月19至20日,學校免費為寒假留校學生拍攝2017年賀歲照,不僅提供化妝、服裝、春節道具等,還將底片全部贈送給學生,紙質版寄送給學生家庭。
與家人出境旅行感受異域文化
胡慧一家的“年夜飯”是在下午兩三點鐘吃的。晚上8點,胡慧和父母在杭州蕭山國際機場候機。
她們的旅行目的地是菲律賓長灘島。
“機場的電視也在放春晚,但是聽不到聲音!”與大多數家庭過年方式不同,大四學生胡慧一家選擇全家出國旅行來過春節。兩年前,她和家人就在春節期間去了馬爾代夫,而此行的目的地是菲律賓長灘島。
對于胡慧一家來說,“過年”更多的意義在于給老人拜年。在胡慧的記憶中,以前的春節都是安排好的:初一去外婆家,初二去太公家,初四、初五去臨近的城市玩兒……但是隨著老人的相繼離世,現在沒有地方去拜年了。過年失去了很大一部分意義,索性出國旅行以此“逃避”拜年。
胡慧覺得過年期間出去旅行的人不在少數,大多以年輕人或者帶著孩子的家庭為主。她和父母在春節前一個多月報了旅行團,每個人的費用在一萬元人民幣左右,總算搶到的最后的名額。“如果報團晚了,就搶不到大年三十出發的這么好的團了。”胡慧說。
晚上九點半,飛機從蕭山國際機場起飛,而此時的蕭山機場卻依舊人山人海,據胡慧觀察,大多是出國去馬爾代夫、普吉島等海邊的旅行團。本以為跨年夜會在飛機上睡過去的胡慧被倒數聲吵醒,空姐穿著中國古典服裝帶乘客一起跨年。空姐邀請乘客一起跳舞,并且在飛機上提前藏好紅包供乘客找,找到的可以領禮物。
“沒想到飛機上還有這樣的驚喜,我的禮物是吃的,雖然零點錯過了各種微信群里的紅包,但是這樣的跨年也很難忘。”胡慧談到。
相比在國內過年胡慧反而更喜歡出國旅行,她有著自己的理由:家里年三十過后要吃好幾天剩菜,而在旅行中可以吃海鮮自助吃到飽;國內走親戚會面臨工作和男朋友等問題的拷問,出國玩兒可以吃睡玩無限循環。
當被問到以后會不會繼續選擇出國旅行過年時,胡慧認為,現在出國旅行過年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很多年輕人都這樣選擇,自己周圍包括父母周圍都已經有很多人選擇過年期間出國旅行,只是一種生活方式而已。
和胡慧家略有不同,鄭明明跟媽媽、哥哥以及哥哥的一位朋友1月22日便從揭陽出發,來到泰國曼谷。“曼谷是我們新年出游的第一站,大年三十是在迪拜過的。”
令鄭明明印象深刻的是,雖然在國外,但年味還是挺濃的,“連出租車司機都知道‘Chinese new year’。”鄭明明說:“北京時間大年初一時,酒店的房價上漲了不少,理由是‘中國新年’。”
天津一家旅行的社員工向筆者介紹,“春節期間旅行團價格都會漲價,漲幅大概在30%50%,但個別熱門旅游勝地也會出現一天一個價的情況。”今年的價格情況大致和往年一樣,國內是哈爾濱和華東地區相對便宜,境外是韓國和泰國相對便宜。一般情況下,旅行團的價格與簽證關系不大。而韓國則因為地理位置、簽證等因素,價格本身便宜,春節期間漲幅也不會太大。
留學生與“中國年”的親密接觸
1月23日下午,結束近6個小時的飛馳,跨越近1500公里的距離,清華大學蘇世民學院的羅馬尼亞留學生吳克強抵達金華南站,感受著濕潤微涼的空氣,他將在這里度過自己的第一個“中國年”。
和他一同來體驗中國年的還有來自美國、英國、德國、俄羅斯、比利時以及烏克蘭等37個國家的89名留學生。對中華文化興趣頗深的他們,將在這里的四個村落歡度春節,感受“千門萬戶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傳統中華春節習俗和“家”的氛圍。
“這是我第三年慶祝中國春節,但卻是我第一次感受春節傳統文化的魅力。”聽傳統婺劇,體驗婺劇扮相,欣賞宗祠建筑,模仿書法作品,貼自己寫的春聯,體驗傳統美食,陳魯君深入地體會著中華文化延綿不絕的活力。而在與當地村民的趣味運動會上,熱愛足球運動的他更是給大家一展自己的球技,“這兒的環境很好,村民也很熱情,我很喜歡聽他們給我加油。”。
年夜飯過后,留學生與當地家庭一起看春晚、放鞭炮、收壓歲錢,共同守歲,更是讓他們嘗到了的正宗“年味兒”。“我的‘媽媽’‘爸爸’和‘妹妹’都很愛我,我很期待將來能有機會看看他們,他們給了我一個家,一個最不一樣的春節,還有一份牽掛和祝福。”陳魯君說。
除了走進傳統的村落,在學校里吃年夜飯也是留學生們慶祝中國年的方式。今年,埃及留學生李天佑第七次在中國度過農歷新年。2010年,李天佑開始在廣東一所高校讀書。每一年的農歷新年,他都選擇留在學校里度過。“當時學校里留學生比較少,每年春節只有三四個不回國的留學生在學校里一起慶祝。”
2015年,李天佑來到浙江海洋大學,在水產學院繼續深造,今年是他第二次在浙江海洋大學度過農歷新年,“中國的春節,有著和我的祖國不同的景象,熱鬧非凡。”李天佑告訴筆者,今年浙江海洋大學有近30名留學生留校過春節,“大年三十下午我們就開始準備年夜飯,晚上一起聚餐,初一再到校外逛逛,感受下年味兒。”
海外志愿者的別樣經歷
為搭乘6點50分的飛機,前一晚在機場通宵的寇智暄卻沒有表現出一絲疲憊??苤顷咽侵袊嗄暾螌W院2015級學生,等待她的是一場40多天的“海外志愿之旅”。
寇智暄出發那天恰逢春運首日。與大多數人一樣,她的行李也不少:背上背一個雙肩包,手里拖著塞得滿滿的行李箱。盡管如此,但她的目的地卻不是家鄉,而是與家鄉有6個小時時差、遠在非洲的文明古國——埃及,此行她的身份是赴埃及的海外志愿者。
“之前就聽同學說起過當海外志愿者的經歷,自己當時也被朋友圈里的照片打動過。”當得知自己有機會成為海外志愿者團隊中的一員,她立馬心動了。盡管備選國家中有離中國比較近的柬埔寨、斯里蘭卡等東南亞國家,但寇智暄表示想去遠一點的國家,去了解不同的文化。
當寇智暄把這個想法告訴父母和同學時,他們有些擔心她的安全問題,但她依然堅持,“決定去了,就要去”。這個選擇也意味著她不能回家過春節??苤顷训倪x擇得到了父親和外公的支持,母親在微信上發給她一個長長的出行清單,包括食住行各個方面。
北京時間的除夕,寇智暄在微信上收到不少祝福,“我當時在外出途中,一邊欣賞沿途的風景,一邊回復。”雖然人不在國內,但這些頗具儀式感的互動,還是讓她感受到了濃濃的年味兒。她“刷手機”的舉動讓同行的其他國家朋友不免詫異,“為什么中國人這么喜歡玩手機?”當她告訴外國的朋友這一天是北京時間的除夕時,他們立馬熱情地學起了中文,帶有各國口音的“恭喜發財”“新年快樂”等祝福語,被寇智暄用手機錄了下來,發給國內的家人和朋友。
結束一天的行程回到公寓時,寇智暄才發現公寓里其他幾個中國來的女生也有自己獨特的慶祝除夕的方式,“她們忙著包餃子,用塑料袋墊著當案板,鐵筷子當搟面杖,自己和面,自己拌餡兒。”
從當初每天倒計時數著回國的日子,到現在越來越不舍得離開這里、離開朝夕相處的好朋友們,寇智暄的埃及之行即將結束,回國后她就要立馬回歸課堂,投入到正常的學習之中。“這是一段不斷鍛煉我心理承受能力和忍耐力的成長經歷。”她說。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丁嫻、鵬亞、鄭明明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