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短評】
理性課外輔導才是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
在德國,參加課外輔導的學生僅占少數。即便是參加課外輔導,每周投入的時間也不多,費用也不高,并未成為學生及其父母的沉重負擔。多數德國學生參加課外輔導是為了彌補學習中的不足或跟上學校教學的進度。少數學生是為了變得更加優秀,但并未出現競爭心理驅動的群體補習恐慌。此外,德國的課外輔導并未威脅到教育公平。因此,德國的課外輔導是一種理性的、良性的存在。課外輔導是為了平衡和彌補學校教育中的不足,是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盡管課外輔導的效果遭到了研究者的質疑,卻得到了父母和學生的認可。
相比德國,我國課外培訓的目的似乎不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而是為了滿足部分患有“落后焦慮癥”的家長的需求,幫助他們“逼著”孩子以超越他人的方式來為自己贏得競爭優勢,將家長的焦慮連帶著這種錯誤的學習價值觀傳給了孩子,最終一起陷入競爭壓力不斷攀升的惡性循環。也正是基于這種邏輯,這些課外培訓機構才無視正規學校的教學進度和孩子的認知規律,通過高強度的強化訓練提供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這種培訓或許能在短期內帶來機械式的知識增長,但難以促進深度學習,更別提促進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了,甚至還有可能造成長期的傷害。
這種校外培訓已不是對中小學教育的有益補充,而成了一種加重學生學習負擔、干擾學校正常教學、放大家長教育焦慮的社會病態性存在,并且嚴重違背了我國新課程改革“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核心理念,亟需加以治理。理性的課外輔導以理性的父母、理性的學校教育和理性的社會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