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地方政府積極行動起來。許多省份針對域內經濟發展程度存在不平衡的情形,根據區域不同,省級財政建立了差別化的獎補機制。廣西將高職院校生均撥款與高等教育的“強基創優計劃”緊密結合,以經費為引導和杠桿,大力促進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績效的提升。
“國家確定的生均經費水平也成為公共財政向高職投入的基本依據。只有牽住這個‘牛鼻子’,高職經費投入才能從制度上得到公共財政的根本保障。”中國教育會計學會高等職業院校分會秘書長茹家團特別強調,“生均撥款制度的建立是制度性的,管根本和長遠的,但面對現實條件的不足和未來發展的需求,還需要不斷完善現行生均撥款制度,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不斷提高經費保障水平,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的持續協調發展。”
“買醬油錢不能買醋”的尷尬少了
“過去叫‘買醬油的錢不能買醋’,很多經費是專項撥款,只能干一件事,干別的就違規,要通盤考慮學校工作不得不冒風險。”
“以前,按基數撥款,校長也不知道今年能有多少錢,明年還能不能持續,所以無法做長遠規劃。”
隨著生均撥款制度的建立,這些尷尬成了校長們對往昔的笑談。在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常務副主席、寧波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張慧波看來,生均撥款制度的全面建立,將學校的“財權”和“事權”有效統一起來,在一定范疇內擴大了學校辦學經費的使用權。
那么,有了經費自主權的校長們都在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