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決定一度遭到所有家長的反對,尤其是幾位要休學支教的學生家長。爭執最激烈的時候,向維母親說:“你要去就別喊我媽!”向維不停地向媽媽講支教的好處,“我給了她兩個選擇,一個是現在去支教,一個是畢業之后去支教,最后媽媽選擇讓我現在來。”李玉霞花了3個月時間和父母溝通。最后,李玉霞用一句 “這可能是我這個年紀能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打動了父母。
正式教學之前,杉樹基金會對15位大學生進行了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培訓,并規定用管理企業的方式管理班級,每周支教老師都要進行一次分享,互相交流心得經驗。經過培訓,2016年8月,15位大學生作為支教老師“闖”進了大涼山。
在孩子眼里,這些老師有點“不一樣”,他們不穿涼山當地的彝族服裝,也聽不懂他們講的彝語,上課前教他們唱歌,還讓學生做小老師給同學講課……但孩子特別喜歡這些老師,只要在學校里遇到,都會跑上前給他們一個擁抱或者問聲好。
最初兩月是團隊制定的“潛伏期”。支教老師不做過多的教學工作,而是觀察學生的狀態,以鼓勵和引導為主。在課堂上,只要有學生起來回答問題,老師都會引導學生報以鼓勵的掌聲,不論回答的正確與否,老師都會夸獎,回答正確的則會給自己所在小組加分。
“打罵”是當地教育孩子最常用的方法。有一次,一個學生翻墻去校外偷雞吃,家長被叫到學校,他在向維的課上把孩子叫到走廊里。剛出教室門還沒站穩,這個學生就被父親扇了重重的一耳光,“我看到他眼里流露出的認錯的神情,但那種強迫自己不服輸,要守護面子的倔強,真讓人心疼。”
“不打罵”則是支教團隊堅持的原則,學生犯了錯誤,要用聊天溝通的方法讓他們意識到錯在哪里。即使校長和當地老師一遍遍提醒,這樣管不住學生,他們也沒有動搖。
但管不住學生這個問題,的的確確擺在他們的面前。上課時,學生在教室里到處亂跑,還跳到桌子上打架。在一個下午,李玉霞終于爆發,她對一個不愿打掃衛生的女生,第一次用嚴厲語氣進行了批評。
但她隨即就后悔了。之后的一周,每天晚上,李玉霞和搭班的老師繞著學校操場聊天,不斷討論如何改變現狀,邊聊邊哭,這樣的狀態讓這幾位剛滿20歲的大學生幾近崩潰。
向維也想知道,為什么這里的孩子如此難以教導。在看完《白夜行》的下午,向維突然意識到原生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她跟著放學的孩子回到了他們的家里。
史明在班里很調皮,經常被老師趕到教室外面,而同班的哥哥卻表現優秀,成績也很不錯。為什么差別這么大,向維想去他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