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拯救企鵝”皮劃艇體驗。(主辦方供圖)
海風帶著快樂的味道,吹拂著廈門五緣灣游艇港。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這里成為充滿歡笑與尖叫的藍色樂園——作為第十八屆中國(廈門)國際游艇展(以下簡稱“游艇展”)配套推出的兩大海洋主題活動,“望潮”百人海洋主題研學活動和2025“望潮杯”海上樂園穿越賽先后在此舉辦,活動分別聚焦青少年研學與親子家庭互動,以專業化、趣味化、沉浸式的體驗,讓孩子們感受海洋文化。據介紹,“望潮”品牌由廈門五緣游艇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運營,該公司將持續深化這一IP價值,助力廈門海洋經濟發展。
百人研學活動
雙軌課程 搭建海洋探索橋梁
“媽媽,快看!那只海龜被塑料袋纏住了!”在VR研學課堂里,8歲的軒軒突然驚呼起來,雙手緊緊抓住媽媽的胳膊。通過VR眼鏡,他還“潛入”海底,與鯨鯊“擦肩而過”……這不是簡單的游戲,而是一場關于海洋保護的沉浸式啟蒙。
與此同時,另一批孩子正經歷著一場“硬核”挑戰——11歲的小莊和小伙伴們站在帆船駕駛臺上,海風吹亂了他們的頭發,工作人員為他們講解風向、帆船構造等知識。小莊深吸一口氣,學著船長的樣子,用力轉動舵輪。
“望潮”百人海洋主題研學活動以“探索海洋奧秘,培育藍色情懷”為核心,吸引近200名孩子參與,開設“望潮小船長航海主題研學課程”與“海洋主題VR研學課程”兩大專場,精準適配不同年齡段認知需求。
面向低齡兒童的VR研學課程,以VR設備為載體,通過定制影片讓孩子們“邂逅”珍稀海洋生物,直觀了解海洋垃圾危害。在“望潮實驗室”里,孩子們還化身“小小科學家”,用沙子、石子和活性炭制作簡易凈水器,見證渾濁的水變得清澈。
面向小學三年級至初中學生的航海主題研學課程,構建“知識講解—技能訓練—實踐體驗”完整教學鏈條。通過分層教學,搭配“趣味繩結”比拼、國際海洋旗語學習等技能訓練,最終以“揚帆起航”實操收尾——低年齡段學生沉浸式體驗航行,高年齡段學生親手操舵,在專業教練的全程指導下,提升動手操作與應急判斷能力,培養探索精神與團隊協作意識。
“參觀大游艇,自己開小帆船,這感覺太棒了!”家長莊先生看著兒子在船上興奮的身影,忍不住感慨,“以前帶孩子看展就是走馬觀花,現在孩子能在‘玩中學’,可以更好地探索世界。”
海上樂園穿越賽
親子互動 解鎖海洋休閑新體驗
如果說研學是“深度游”,那么“望潮杯”海上樂園穿越賽就是一場歡樂的“闖關大冒險”,50多組家庭,像尋寶一樣,穿梭在游艇港的各個打卡點。
穿越賽涵蓋多種參賽組合,年齡跨度從7歲至60歲。活動設置“水手結學習”“拯救企鵝”“游艇K歌”“乘帆船觀賽”等在內的八大打卡任務,弱化競技比拼,強調“通關即勝利,體驗即收獲”的理念。親子家庭在互動中學習航海知識、感受海洋文化,同時深度體驗五緣灣多元業態,留下輕松愉快的海洋休閑記憶。
“最好玩的是越野車!”10歲的駱俊權意猶未盡,“就是路程太短了,沒開過癮!”他爸爸在一旁笑得合不攏嘴:“小男生嘛,就喜歡這些‘鋼鐵猛獸’。”
對于12歲的姚鈺馨來說,帆船項目才是她的最愛。“我站起來沖浪了,超刺激!”她一早就和媽媽從同安趕來,要打卡每一個項目。
“帆船和賽車都很好玩。”湯晴和劉瀅寧兩人一早結伴到游艇展打卡,“這是我們第四次來參加游艇展,和往年最大的不同就是今年的互動項目多了不少!”湯晴媽媽林雅斌告訴記者,以前是看,現在是玩,游艇也變得更貼近大眾生活,“寓教于樂,讓孩子們在游戲中學習海洋知識,很有意義。”
這些活動由廈門路橋城市服務發展有限公司主辦,廈門五緣游艇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作為廈門國際游艇展重要配套活動,以“推廣帆船航海運動,傳播城市海洋文化”為宗旨,實現從“團建競技”到“親子樂園打卡”的轉型。
主辦方表示,本屆賽事實現從“觀看”到“體驗”、從“競技”到“共享”的升級,拓寬了參與廣度。作為推廣帆船運動、傳播海洋文化的重要平臺,“望潮杯”未來將持續深化IP價值,推動水上運動、親子研學與城市旅游融合,助力廈門海洋經濟發展。
專業保障
推廣帆船運動 帶動產業發展
充滿歡聲笑語的活動背后,是專業的保障。廈門五緣游艇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依托國企實力,不僅擁有國家級運動員資質的專業船長隊伍,還有救援艇24小時待命,為市民保駕護航。
豐富的活動深受廣大市民喜愛,大家對研學活動“做中學、玩中學”的創新模式表示歡迎,點贊這類環保教育的表達方式,稱贊活動兼具趣味性與教育意義。“有看、有玩、有互動,游艇展內容很豐富!”黃自立一大家近十口人,相邀從泉州參觀游艇展,體驗了各種水上項目。
“推廣帆船運動,傳播海洋文化,讓每個活動都能‘觸手可及’。”活動主辦方負責人表示,從觀看到體驗,從競技到共享,希望市民游客都能在這里留下輕松愉快的海洋記憶。
主辦方表示,接下來,“望潮”品牌將持續深化“海洋+教育+科技”和“水上運動+親子+旅游”的融合模式,以五緣灣游艇港為核心載體,傳播海洋文化、培育海洋情懷,帶動游艇租賃、航海培訓等相關產業發展,形成“以活動帶動產業、以產業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環。
廈門日報記者 李曉平 本版圖/ 廈門日報記者 林銘鴻(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