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
7年間往返皖京求醫
“一開始我以為是泥點,可是怎么擦也擦不掉。”汪女士回憶,俞燕9歲時,脖子上生出一塊小黑斑,隨著黑斑逐步向面部擴散,孩子的左臉漸漸開始萎縮。
汪女士很害怕,帶著女兒四處求醫,上海、南京、石家莊……最后是北京。跑遍各大醫院,嘗試各種藥物,萎縮的半側顏面,卻不見好轉。
俞燕11歲時,面部萎縮癥狀已基本成型。兩年間,俞燕落下不少課,性情也有了變化。“小時候喜歡出去玩,得病后就喜歡在家宅著,不愿出去交朋友,就是讀書、聽音樂。”汪女士說。
同年,父母帶著俞燕來到北京協和醫院求診,“此后每年三次,每次數千元,一直在這兒治療”。
7年時間,俞燕與母親不斷往返于安徽與北京治病。醫療費成了這個清貧農民家庭最大的負擔,俞燕的哥哥不得不退學,隨父親一起外出打工掙錢。
談到此處,汪女士和丈夫苦笑了一下,“醫院掛號得兩三天,火車單程16個小時,每次看病就是一周,早就習慣了掛號打地鋪。”
在協和醫院治療的前兩年,俞燕也曾有過心灰意冷,對針劑和藥物的治療都很抗拒,“每天放學孩子都要到鎮上打針,常常哭鬧不止。對于藥物也很抗拒,總是說‘不想吃,沒有用’,但是我們一定不會放棄給女兒治病。”
在家人鼓勵下,俞燕漸漸走出陰霾。汪女士說,初二時俞燕得了全校第一,初三時獲全鎮第一,此后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從那時起,她忘掉病痛,重新找回了自信。”(記者 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