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風忽已至,正逢迎新時。8月31日,近2萬名中山大學2023級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新生到校報到,開啟嶄新的大學旅程。本科新生們帶回8000多塊小磚,將共同拼圖創作一幅懷士堂全景,寓意著全體新生共同為百年中大、為振興中華“添磚加瓦”。

新生入學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梁喻 實習記者 楊陽傳 韓曉靈 攝
“儀式感”打造獨家記憶
據悉,今年是疫情后首次家長可以陪同新生入校報到。新生憑錄取通知書或中山大學企業微信工作臺的“逸仙碼”進校,家長可以陪同步行或騎行入校。林蔭道上人頭攢動,新生和親友三五成群,在志愿者和校園地圖的指引下前往報到點。
劉同學是中大醫學院臨床專業新生,全家人都是騎行愛好者。今天早上他們從黃埔區騎行過來,路程10多公里。“我們沿江騎過來的,今天涼爽,很合適騎行,還沒騎過癮就到了呢!”劉同學笑著說。
在永芳堂“孫中山紀念館”大廳內,歷史學系新生蔡昊齊與妹妹一起在拼圖區內細尋年號,然后把“年份拼圖小磚”貼上。原來,每塊小磚背面印有獨一無二的“行-列”編號,在展架上找到相應位置,就可以準確定位。蔡昊齊的這塊小磚將與其他來自五湖四海的8000多名本科新生帶回的8000多塊小磚,共同拼成一幅中大標志性建筑懷士堂的全景。
據了解,年份拼圖小磚,是隨同錄取通知書一起送到新生手里的,每一塊小磚正面都刻有中大建校以來不同的年份,象征著近百年來中大篳路藍縷的光輝歷程。本次拼圖活動寓意著全體新生傳承使命、攜手并肩,共同為百年中大、為振興中華“添磚加瓦”。
活動現場除了有“拼圖區”,還有“領章區”“閱讀區”“展示區”等。這種特別的互動性和儀式感,為新生創造了獨特的記憶。
“教授團”“學長團”讓迎新更暖心
作為新生們的“第二個家”,各院系做足準備,很多學院在新生正式報到前,就組織了“教授團”“學長團”,線上為新生答疑解惑。中大中文系黨委副書記謝金華告訴記者,該系在迎新過程中重點做好學生的學習、生活、經濟保障服務工作,暑假期間招募學長團志愿者100多人,一對一對接聯系新生。
今年中大在廣東省外送達的首封本科錄取通知書由云南省臨滄市第一中學畢業生羅際航收到,該生將入讀中大中文系2023級古文字學強基班。報到當天,他告訴記者,中文系的學長此前已聯系他,為其答疑解惑,報到后還帶著他熟悉校園。“走在古樸的石板路上,看紅磚綠瓦,瞻仰碧血丹心的革命先烈和學貫中西的學術大師,我悟到了歷史的傳承與厚重。期待今后能在古文字研究重鎮的中文系潛心學術,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者、傳承者和弘揚者。”(記者陳亮、實習記者楊陽傳、通訊員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