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科幻電影的領頭羊,他們扮演起探路者的角色。種種跡象表明,科幻類型進入了爆發期。但是究竟怎么做,能不能做,怎么做得好,仍舊是困擾中國電影人的一系列問題。
智庫論壇之“中國科幻電影路在何方”主題論壇在娛客眾籌咖啡舉辦,特邀《三體》電影總導演張番番先生,《星核》片方米粒影業視效總監劉志平先生,米粒影業策劃總監、《星核》執行制片人王駿先生,及參與多部好萊塢電影制作、有豐富CG特效制片經驗的彭善明、陳子弢先生一起共同暢談關于中國特效科幻電影在創作領域,制作領域及市場受眾制作方面的問題。
嘉賓(從左至右):電子騎士、陳子弢、王駿、彭善明、張番番、劉志平
中國科幻元年開始了么?
《三體》導演張番番:因為之前的電影市場本身承載不了科幻片的資金體量。但是現在的中國電影市場可以了。在我眼中,科幻是不是好萊塢、本土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科幻本身闡述的觀點。加一個飛行器、時光穿梭是不是就是科幻?不能這么說,但是我們還是要一步一步走,好萊塢的科幻片發展了這么多年,影響了全球影迷的品味。三體,它表現了東方人的思維方式,想通過它表現有強烈東方文化氣息的。科幻是值得探討的思維方式和內心方式。
《星核》制片王駿:首先必須祝賀張番番導演的《三體》順利拍攝完成。三體對中國科幻有著啟動的意義。科幻視效電影,代表著一個國家的電影工業水平。中國觀眾對電影的欣賞水品日益提高,對科幻片是有著期待的。中國今年申報科幻電影立項的數量,相比前幾年,有著質的飛躍。當然從制作上來看,說中美科幻片的的差距在哪?這個比較是沒有意義的。中國現在的科幻片還處于摸石頭過河的階段,而美國的科幻片已經擁有很完善的工業體制了。從創作和制作角度來說,普遍的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科幻片怎樣加入中國元素。其實這也不是問題,比如好萊塢里都是黃頭發,中國的科幻片明顯都是東方人的臉,這就已經會產生不同。因此只有做了,區別自然而然就能被找到。
我們的從業人員和觀眾都是在好萊塢的電影體系下熏陶成長的,模仿和參考必然會有,但這都不是問題,因為我們的作品還是會有新的創意、會有自己的特色。我們愿意做先驅,先踏出這一步,才能帶動更多人加入這個科幻片制作的洪流中,才能產生更多更好的作品去和好萊塢比較。
中國科幻就要去好萊塢化?
電子騎士:北京電影學院探討科幻電影上,博士生一批論文與科幻電影有關。什么叫中國的科幻小說和科幻電影?其實不要考慮這些,應該是中國人的科幻小說,中國人的科幻電影。去區分討論的前提和思路不對。只要是中國人做的,自然會帶入中國的東西和感覺和特質。
張番番:看重《三體》是因為這個故事用了東方人的思維方式。在電影中表現出了強烈的中國特色,是帶有東方文化氣息的科幻片。說到底,科幻應該是值得探討的思維方式,或者內心層次的根基。
對于中國的科幻小說和科幻電影而言,制作過程中不刻意考慮什么是中國的,什么是好萊塢的,而是拍著拍著,導演涌現出來,觀眾發現屬于中國導演的特質涌現出來,才是實現中國科幻電影的正確打開方式。
電子騎士:星核設定很龐大,相當硬核,有機甲,有宇宙,和地球現實非常不一樣。概念設計上似乎看不到特別與好萊塢不同的地方,我們如何來創作這樣一部中國的硬核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