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畬族音樂為素材,刻畫畬族人民勇敢樂觀的性格的揚琴獨奏《山哈》由浙江音樂學院國樂系教授、著名揚琴演奏家于海英精彩演繹。據于海英老師介紹,這首作品是自己2016年委約王云飛創作的一首揚琴獨奏曲目。畬族是浙江省境內最具代表性的少數民族之一,是中國南方的游耕民族,他們不畏險阻,遷徙至閩、浙的廣袤山區生活至今。作為浙江音樂學院的教師,能在自己的“主場”演奏浙江少數民族元素的民族音樂作品,自己責無旁貸。
當熟悉的《阿里郎》旋律響起時,觀眾們隨之搖擺身體。濃厚朝鮮族風格的民族室內樂作品《打令調》在演出當晚掀起了一次不小的高潮。張瑋玲、金順花、安龍哲等多位特邀朝鮮族演奏家們的精彩演繹給觀眾帶來了原汁原味的感受。“打令”在朝鮮語中泛指傳統民謠。《打令調》取材于朝鮮族民歌,并將多首民歌融匯貫通,以民族器樂為載體加以呈現。作品在保留民歌原貌的基礎上作以雕琢、變化,并加入現代音樂元素與創作技法,以大幅度的顫音、舞蹈性的節奏突出體現了朝鮮族音樂特有的風格,更表達了作曲家王云飛對少數民族音樂的摯愛。
琵琶、彈布爾與樂隊《樓蘭意象》由浙江音樂學院教師、青年琵琶演奏家楊婧與特邀新疆演奏家買爾哈巴·努爾買買提共同擔任主奏。二胡協奏曲《無極》由浙江音樂學院教師、青年二胡演奏家張詠音擔任主奏。前者回望歷史,抒發情感,表達對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與人類文明的敬意;后者回溯音樂本源,虛幻、深邃、細膩,讓觀眾在音樂中徜徉,感知,遐想。從大漠黃沙到縹緲仙境,讓觀眾腦洞大開,流連忘返。幾位演奏家在充分展現高超演奏技藝的同時更將音樂處理的細致入微,將流淌于心間的動人音符淋漓盡致的傳遞給了聽眾。
竹笛協奏曲《云水境》是以杭州本地兩處美景,白云源與西湖為題材。描繪云霧繚繞和“淡妝濃抹”的杭州。作品創作于2017年,分為兩個樂章Ⅰ云鏡、Ⅱ水境,是作曲與指揮系集體創作項目—大型民族管弦樂套曲《錢塘江音畫》的一個樂章。浙江音樂學院國樂系主任、著名竹笛演奏家杜如松的演奏可謂爐火純青,似乎在輕聲細語中傳遞著可以包容萬物的情懷。第二樂章由上海民族樂團獨唱演員王靜唱出的純美女聲,使“西子”之形象浮現于觀眾眼前。
最后,音樂會在民族管弦樂《春華秋實》中落下帷幕。春日之花,秋日之實。汗水的印記不會消逝,點點滴滴匯流成河。奉獻雖不計回報,但終將結出碩果。曾經的蓓蕾已成長為桃李,往日的青絲卻變為白發。《春華秋實》是對作曲家成長歷程的回望,也是為教育事業、各行各業辛勞付出的人們譜寫的一首贊歌。這部作品,是王云飛為自己而做,是為浙江音樂學院而鳴,更是為民族音樂教育事業奏響,希望越來越多的民族音樂作品可以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這場名為‘云樂飛揚’的音樂會與其說是王云飛老師的作品音樂會,不如說是一次民族音樂節,演出陣容空前龐大,多個優秀專業藝術團體的加入并通力合作,使音樂會呈現出令人震撼的演出效果。來自全國各地的民樂界業內人士齊聚杭州,這更是一次非常難得的交流學習機會。”中國歌劇舞劇院民族樂團團長欒冬告訴記者:近年來,他們與王云飛多次合作,多部由其創作的優秀民族音樂作品被中國歌劇舞劇院民族樂團搬上了國家大劇院的舞臺,甚至帶到了歐洲、澳洲。在欒冬看來,作為一名青年作曲家,能兼顧教學與創作,持續捕捉到坊間的“煙火氣”,把握藝術創作質量,堅持藝術創作根本,源源不斷的創作出群眾喜聞樂見的高水平音樂作品,這絕非一日之功,足見其功力與勤奮。欒冬希望,未來王云飛能夠不斷創作出更多更好的音樂作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藝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