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滄,“拿地即開工”是企業家們有口皆碑的營商“金名片”。
近年來,海滄區不斷推進審批制度改革,在全市首創、首推“拿地即開工”服務模式,推動審批服務從“被動審批”向“主動服務”轉變,不斷刷新建設項目審批的新速度。
從廈門首宗,到非工業領域首宗,再到審批速度最快……用一個個“拿地即開工”的生動實踐,勾勒出海滄推進審批制度改革的深度與廣度。未來,海滄將通過制定《海滄區“拿地即開工”服務模式工作指南》《常見問題解答》等文件,推動這項服務從“個案成功”邁向“全區新拿地產業項目常態化”,讓“海滄速度”成為投資海滄的“標準配置”,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勁動能。
從“個案破冰”到“全域開花”
走進達昊精密零部件智慧工廠項目建設現場,塔吊林立,廠房拔地而起,工人們正在進行鋼梁安裝……“項目總投資約10億元,預計12月封頂,明年1月試投產。”該項目人力資源部負責人鄭寶錕說,海滄優越的營商環境為項目快速推進提供了強大助力。
今年9月,該項目在交地當日即實現“四證齊發”,即《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不動產權證書》和《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創下了我市“拿地即開工”的最快速度,極大縮短了企業開工準備周期。
“從拿地到開工,審批環節多、周期長、成本高,許多企業對前期手續不熟悉,影響了項目落地效率。”談及創新“拿地即開工”服務模式的初衷,海滄區住建和交通局住建科、重點辦負責人陳云平說,“我們旨在推動政府角色從‘監管者’向‘服務者’轉變,系統性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早在去年7月,海滄區就成功實現我市首宗“拿地即開工”項目——鑫朋工貿增資擴產項目“四證齊發”,審批時間從數月壓縮至短短幾天。今年7月,海滄實現我市首宗非工業“交地即開工”項目——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項目“四證齊發”,將改革紅利從工業領域成功拓展至酒店、會展等綜合性項目,標志著“拿地即開工”模式實現了從“工業獨有”到“多域覆蓋”的跨越。2024年以來,海滄區已實現6個項目“拿地即開工”,總投資137億元,預計提前貢獻產值135億元。
從“3個月”到“5天”
在鑫朋智能制造廠區大樓,生產線有序運轉,400多臺設備同時投入生產,每天可產出超50萬件產品。
談起去年7月一次性拿到了四本證書,鑫朋工貿董事長周清鳳記憶猶新:“以前跑審批少說得3個月時間,現在5天就搞定了,項目前期成本降低了超30%。”周清鳳說,當初和同行說起投產計劃,他們都認為不太可能,“在海滄區各部門的全力支持下,我們真的做到了!”
這背后,是海滄高效協同的工作機制。明確項目供地之后,區招商辦、規劃土地辦、產業辦、征收辦、前期辦、重點辦、服務辦、督查辦等“八辦”主動靠前、協同聯動,形成項目工作閉環。同時,海滄為每個項目配備服務指導小組,依托4個街道分中心和生物醫藥、外貿服務等專項分中心,構建“區街聯動、專業對接、全域覆蓋、全程保障”的服務網絡,推動服務能級持續提升。
高效的審批服務已成為海滄吸引投資的“金字招牌”。2023年和2024年,海滄連續兩年在我市招商引資實績競賽中排名第一,今年1月-9月,海滄新簽約項目396個,累計簽約額1752億元,完成年度目標110%。
(廈門日報記者 林岑 通訊員 洪欣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