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環抱的鼓浪嶼,琴聲與光影相遇,百年人文風華與新時代創新脈搏在此交匯。13日下午,以“電影與新質生產力”為主題的金雞·鼓浪嶼論壇在廈門啟幕。
當下,人工智能、虛擬制作、高格式視聽技術等前沿科技的融合應用,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著電影的制作范式、產業模式與傳播方式,催生新業態、新模式、新美學。站在中國電影第三個甲子的嶄新起點,參加金雞·鼓浪嶼論壇的嘉賓共同探討在新質生產力的驅動下,如何加快電影產業與新興科技深度融合,讓技術之“新”賦能藝術之“質”,讓創新成果更有力地服務于“講好中國故事”的時代使命。
技術:帶來新的圖景
2025年被稱為“中國電影科技爆發元年”。《哪吒之魔童鬧海》作為現象級作品,促進了“電影+科技”的深度融合;《刺殺小說家2》中,角色在虛擬與現實世界間無縫穿梭,其視覺奇觀令人嘆服。這些作品正是數字技術賦能創作的生動例證。
“《哪吒之魔童鬧海》的成功讓我們再次見證了電影蓬勃的生命力和巨大的能量。”廈門大學電影學院院長黃建新表示,縱觀電影史,從無聲到有聲、黑白到彩色、膠片到數字,直到這一次AI的撲面而來,每一次變革都使電影獲得了新生。
前沿技術與電影的深度融合,不僅是我們在銀幕上看到的酷炫特效,電影的制作范式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在重慶永川科技片場,新搭建的“全國首個數字智能置景車間”里配備了工業化換景平臺,通過多樣的場景轉換,在一個攝影棚就能實現豐富多彩的視覺效果,讓電影拍攝效率提升55%,科幻大場景成本降低90%。
“過去拍攝一部星際大片,資金、技術等都是無法逾越的鴻溝。在今天,用AI生成概念圖、用虛擬場景拍攝,使過去的不可能成為可能。”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雋說,未來電影制作的核心競爭力,不在于你擁有多少攝影棚、多大的物理空間,而在于你是否擁有更開放、更智慧、更發達的數字創作生態和技術網絡。
在技術與電影雙向奔赴中,作品創作也在反推技術創新。《流浪地球2》就是以技術驅動藝術效果,用藝術效果反逼技術創新的例證。“《流浪地球2》是一個非常大體量的制作,對制作精度的要求很高,這需要完成技術方面的統一性。”墨境天合無錫數字圖像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魏明介紹,為更好地協調67家外包公司,團隊建立了統一的視效標準,確保了電影制作在相應的周期內完成。
電影人:如何應對挑戰?
論壇上,王雋談到了最近電影界常提起的問題:觀眾都去哪了?
在王雋看來,在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新的電影創制方式、電影產業的生態、電影傳播的渠道、觀眾的觀影習慣,都在加速發生演變。
“碎片化時代人們獲得了龐大的資訊信息,拓展了知識的邊界,但傳統的觀影方式受到了極大的挑戰,觀看電影的時間得不到保證。”黃建新說。
對于把創新創造刻在基因里的電影人而言,技術變革是危機,更是機遇。電影人當如何擁抱新興技術?
今年暑期檔《浪浪山小妖怪》登頂中國影視二維動畫的票房冠軍,位居中國動畫票房榜前五。“這一成績要歸功于講好故事的初心和用好技術的創意能力的高度結合。”王雋說,通過AI+IP的方式,上影還打造了XR體驗項目《浪浪山小妖怪之妖你同行》在全國24個省市60家門店落地,受到了許多年輕觀眾的歡迎。
“AI可以生成畫面,但無法替代創作者與觀眾的情感共鳴。《浪浪山小妖怪》讓打工人會心一笑時,那種基于真實生活的溫度,是算法無法計算的。”黃建新說,電影人要擁抱AI,但更要警惕變成AI。在片場瞬間迸發的靈感,比掌握新技術更重要。
生態:電影不是孤島
“在我看來,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把單打獨斗的行業變成團隊協作生態。”哪吒系列動畫電影視效導演、總監石超群說。
論壇上,他分享了自己的創作經歷:“入行參與的第一部動畫電影《魁拔》,采用的是二維手繪加三維特效的混合模式,不同技術用著不同的軟件,流程全靠人工來對接,幾乎沒有標準化可言,之后雖然能夠集結全國多個團隊,但制作流程和工具仍在邊緣摸索,比如角色綁定沒有統一的標準。”
真正的轉折出現在5年前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這部作品集結了全國多家團隊協同創作,堪稱國產動畫團隊工業化能力的首次全面檢驗。”石超群說,“全國60余個團隊參與了全部1318個特效地圖,讓我們看到了規模化協作的可能性。如今,我們已經能從容調度全國138個團隊4000多人參與制作,這標志著一個成熟的工業生態已經形成。”
當下,人才培養已成為推動電影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電影不是孤島,它是結構的產物。從個人創作到產業生態,我們需要構建讓人才持續成長的土壤。”黃建新說。
在黃建新看來,金雞創投平臺讓青年導演的創意有機會被看見,讓成熟制片人的資源能找到好項目。
據了解,金雞創投“高校聯盟學子計劃”,由廈門大學、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中國傳媒大學、上海戲劇學院、中國美院、浙江傳媒學院、澳門科技大學所成立的8校藝術教育聯盟,在廈門市的支持下與金雞創投聯手推出。
(福建日報記者 傅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