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朋友展示中華鳳頭燕鷗印章。吳洪 攝
一幅由兩地同胞共同繪制的7米長中華鳳頭燕鷗畫卷生動傳神;百幅閩臺濕地風光及瀕危水鳥攝影作品豐富多彩;臺北野鳥學會首次赴榕參與科普活動,與福建閩江河口濕地管理處、福建省觀鳥協會、福建省綠家園環境友好中心等機構共同展示閩臺濕地保護成果。
8日,“同根同源 共護濕地生態家園”閩臺兩地生態成果展在福州臺灣會館拉開帷幕。展覽呈現了2008年以來閩臺圍繞中華鳳頭燕鷗等珍稀物種保護開展的學術交流、聯合調查與公眾教育等合作歷程及生態保護成果。
記者在現場看到,福州臺灣會館變身沉浸式“濕地展廳”,通過LED屏幕循環播放兩地聯合鳥類調查與交流活動影像,以及通過濕地航拍、珍稀水鳥高清照片、青年文創產品等展區,彰顯出兩岸同根同源、共護生態的情懷。
福建閩江河口濕地與馬祖同屬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通道最緊要的“加油站”。2008年,一只下喙被塑料管套住的中華鳳頭燕鷗“小管”,在福州與馬祖被同時記錄,兩地決定共同營救“小管”,此事也首次證實了兩地的中華鳳頭燕鷗為同一種群,開啟了閩臺長達17年的聯合保護歷程。
中華鳳頭燕鷗又名黑嘴端鳳頭燕鷗,是瀕危物種,被稱為“神話之鳥”。臺北野鳥學會前理事長阮錦松評價閩臺合作時表示:“從互通環志數據到共編繁殖管理手冊,從輪流值守無人島到同步打擊盜撿鳥蛋,我們幾乎把能合作的環節都跑通了。”
此次成果展首次把閩臺攜手共護“神話之鳥”的軌跡“一頁式”展出,回顧了“神話之鳥”從瀕臨滅絕到種群回升的過程,是閩臺生態合作的一大成果。
據悉,100幅入圍攝影佳作分成大陸組和臺胞組2個單元展出,攝影展出內容包括福建閩江河口濕地與臺灣地區獨特的自然景觀、濕地風光,閩臺兩地的珍稀瀕危水鳥身姿以及閩臺同胞攜手開展聯合調查的身影,吸引著參觀者駐足觀看。(福建日報記者 吳洪 張文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