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月14日訊 永春遼田尖山發現一處燒制陶瓷的早期龍窯遺址,專家認為其將為泉州燒造陶瓷的歷史前移添加新的佐證。前日上午,來自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和河南、浙江、江西等多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福建的20多名專家,齊聚永春,對遺址進行參觀考察。

專家現場考察窯址
經考古定名,該遺址為永春苦寨坑原始瓷窯址。昨日中午,專家達成初步意見:此次永春苦寨坑窯址發掘,共揭露9條有疊壓打破關系的龍窯遺跡,出土大量商周時期原始瓷標本,地層關系清楚,對研究我國龍窯及瓷器起源有著重要意義;窯爐遺跡保存較好,結構清楚,產品種類、紋飾較豐富,是我國商周時期一處非常重要的原始瓷窯址。

古瓷上的精美紋飾
分析:
出土大量原始瓷
工藝達一定水準
苦寨坑窯址發掘出土了大量陶瓷器標本及一件石器,陶瓷器中絕大部分為原始瓷和窯具。專家們對標本進行考證,初步推斷該窯址原始瓷器形有尊、罐、豆、缽、紡輪等。
由于處于原始瓷形成初期,不少標本看起來更像陶器。對此,中國古陶瓷學會副會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書記研究員沈岳明解釋,原始瓷可根據胎料、燒制溫度、敲擊聲和比重等多個方面判斷,陶燒成溫度為800℃~900℃,而原始瓷一般會達到1100℃以上,通過對苦寨坑窯址的初步考證,其爐溫可以達到1200℃以上。海都記者在一份對標本的成分分析發現,介福當地瓷土富含伊利石礦物,具有良好塑性、成型性能,并具有可降低燒成溫度和獨立成瓷特性,因此可用單一介福瓷土來制作原始瓷。
而更令專家們感興趣的是標本上的圖案花紋和制作工藝,中國古陶瓷學會副會長、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栗建安表示,不少標本顯示有明顯分段制作痕跡,證明當時工藝已較復雜,能制作較大器型,而大器型有多種紋飾的原始瓷器,在當時可能不是普通人家都能用得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