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0月30日訊(閩南網記者 肖曉錦 通訊員 陳勁平)近年來,泉州市堅持在“選育管用留”五字上下功夫,持續鍛造高素質殘疾人聯絡員隊伍,讓“春天的事業”在基層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選”賢任能筑牢根基。針對鄉鎮(街道)殘疾人聯絡員,堅持能力導向,以勝任工作為前提,積極面向殘疾人親屬或優秀社會人才選聘鄉鎮(街道)殘疾人聯絡員,要求選聘對象熟悉殘疾人工作業務,具備一定的組織協調能力、表達溝通能力和計算機應用能力,且為殘疾人親屬的應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優秀社會人才的應具有本科以上學歷,努力把最合適的人才選聘到聯絡員崗位上,不斷提升殘疾人聯絡員隊伍整體素質。目前,全市超過50%的鄉鎮(街道)殘疾人聯絡員具有大專以上學歷。針對村(社區)殘疾人聯絡員,則嚴格按照要求,明確由負責殘疾人工作的村(社區)“兩委”成員兼任。目前泉州市2546個村(社區)殘協已實現“兩委”成員兼任聯絡員全覆蓋。
“育”智賦能提升素養。堅持以訓賦能,將基層殘疾人工作者教育納入泉州市殘聯系統干部培訓規劃,瞄準殘疾人聯絡員工作需求,不定期舉辦工作經驗交流座談會和培訓班,實現培訓的多輪次、全覆蓋。在培訓內容上,注重突出“新”“實”兩方面。“新”即注重新知識、新技能培訓,聚焦科技助殘、政府購買助殘服務、孤獨癥兒童關愛服務等殘疾人服務新范疇和AI寫作、情緒壓力管理、心理溝通技巧等新能力,及時更新培訓內容,拓展培訓外延。“實”即注重實操培訓,緊緊圍繞殘疾人政策法規、殘疾人工作業務知識等與聯絡員實際工作息息相關的知識體系,積極推動業務科室負責人等“行家里手”上講臺,適時組織基層殘聯領導干部和一線優秀殘疾人聯絡員現身說法,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培訓方式上,有意識加大研討式、體驗式、模擬式、案例式等教學方法的比重,增強培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時,積極探索“市縣課程聯動、師資資源共享”模式,先后聯合安溪縣、惠安縣、德化縣等縣級殘聯舉辦專題培訓班,充分整合利用市縣兩級培訓資源,拓展培訓渠道,提升培訓質效。舉辦全市殘疾人聯絡員知識競賽,選拔優秀人才參加全國、全省殘疾人聯絡員知識競賽并斬獲佳績,實現堅持“以賽提能、以賽促用”。
“管”控有力激發活力。積極推行縣級殘聯和鄉鎮(街道)雙重管理,推動鄉鎮(街道)殘疾人聯絡員納入所在鄉鎮(街道)同類人員管理,全市近一半以上的殘疾人聯絡員納入鄉鎮(街道)規范化管理。實行定期考核制度,指導各縣(市、區)開展殘疾人聯絡員績效考核工作,采取平時考核、年終考評相結合方式對聯絡員進行績效考評,并強化結果運用,及時兌現獎懲,傳導工作壓力。對年度考核結果為稱職以上的,由縣級殘聯發放年終一次性獎勵;考核結果為優秀的,縣級殘聯還可參照當地公務員年度嘉獎標準給予獎勵;對稱職以下的,提出批評和整改意見,促使殘疾人聯絡員隊伍永葆生機和活力,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用”其所長彰顯價值。充分發揮殘疾人聯絡員直接聯系殘疾人、熟悉基層工作情況等優勢,大力督促引導全市殘疾人聯絡員以常態化入戶走訪為基礎,以精準服務為抓手,著力構建覆蓋全域的助殘閉環,在民生保障、就業幫扶、便民服務等方面彰顯助殘服務的橋梁紐帶價值。在民生保障領域,指導聯絡員結合全力推進持證殘疾人基本狀況調查,逐戶核實“一戶多殘”等特殊群體情況,精準落實“一戶多殘”家庭補貼、低保重度肢體殘疾人居家養護補助等殘疾人基礎性保障措施,做到應享盡享,切實兜緊兜牢殘疾人基本民生。在就業幫扶中,積極引導聯絡員主動搭建政策與市場的銜接橋梁,積極推廣多元就業幫扶模式,協助開展職業培訓、崗位對接與入企探崗等服務,幫助殘疾人就業增收。在便民服務上,鼓勵殘疾人聯絡員積極依托社區服務平臺開展精準調研,對接理發、健康護理等日常需求,聯動資源開展義剪、義診等便民服務,努力為殘疾人提供身邊的暖心服務。
“留”心聚力穩定隊伍。健全完善聯絡員崗位津貼制,殘疾人聯絡員津(補)貼全部納入當地財政預算,鄉鎮(街道)聯絡員津貼均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計發。2017年起泉州市對鄉鎮(街道)殘疾人聯絡員補助從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200元,保障崗位津貼制落實到位。同時,各縣(市、區)建立正常增長機制,推動津貼待遇隨經濟社會發展和工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長。洛江區、晉江市、惠安縣等地的鄉鎮(街道)殘疾人聯絡員每月應發津貼可達4000元以上。強化保障性待遇,大力推動為鄉鎮(街道)殘疾人聯絡員辦理“五險一金”,全市已有5個縣(市、區)為鄉鎮(街道)殘疾人聯絡員辦理“五險一金”、4個縣(市、區)辦理“五險”、1個辦理“三險”,有效緩解鄉鎮(街道)殘疾人聯絡員的“后顧之憂”。村(社區)殘疾人聯絡員則根據其承接工作情況,每人每月發放最高200元的工作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