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9月19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洪方博濤 文/圖)輕柔的海風輕撫海島,一片片橘黃色的建筑群靜靜佇立,排列有序的塑料網箱格外壯觀,碼頭邊“知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巨大字樣引人注目……作為泉州市唯一的孤島行政村,曾經水電不通的泉港區南埔鎮惠嶼村,在耕海牧漁中尋發展,實現了從“最窮”到“最富”的華麗蛻變。
“大海是我們致富的源泉。”回顧這一路的發展歷程,惠嶼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肖清林說,惠嶼村今日的成就得益于國家政策的雨露滋潤、當地黨委政府的傾力支持、村黨支部的引領帶動,以及惠嶼人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奮斗精神。

惠嶼島
惠嶼人勇闖“藍色經濟”新天地
“靠海吃海”,這句曾是深植于惠嶼人心中的生存信條,也見證了島上居民的世代堅守。
時間回撥到2003年,島上經濟滯后、民生陷入困境,人均年收入僅2450元,因為沒有水、電,連交通、通信都不便利。沒有水,村民們輪流到井邊排隊打水;沒有電,只能用手搖發電機限時照明。每晚8點半,發電機暫停轟鳴,整個島嶼就陷入黑暗中。
“從前的惠嶼村生活條件艱苦,島外人也不愿涉足。”肖清林回憶,許多家庭甚至不愿將女兒嫁到島上來。
然而,自2003年開始,在黨的扶貧政策的幫扶下,惠嶼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跨海供電工程讓島上實現了全天候供電,跨海供水工程帶來了清澈的自來水,購置的“泉港號”鋼質渡船解決了居民的出行難題……乘著政策的東風,惠嶼村干部和村民代表決定打破舊有的發展模式,邁出了向海上養殖進軍的步伐。
籌措啟動資金的過程頗為艱辛,村干部們東奔西走,最終獲得了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以村委會作為擔保,向村民發放貸款,少的3000元,多的8000元。第一筆26萬元貸款批下來,為惠嶼村的轉型發展注入活水。村民們把部分資金用來發展牡蠣養殖,很快就賺到第一桶金。
首戰告捷后,拖網作業、淺海海帶養殖、吊養海蠣、網箱養殖等逐一完善,海帶、鮑魚、海參、牡蠣等海洋生物在這片海域繁衍生息。

惠嶼島依托地理優勢發展海上養殖
海上養殖產業像一陣風,吹進了惠嶼的家家戶戶。
“當時大家都不富裕,幾乎家家戶戶都貸款來做養殖,從最初的3500元貸款起,額度一年年增加。”今年54歲的“島民”肖良森說,自己是比較早從漁民轉行海上養殖的一批,以海帶、鮑魚為主,最多的時候養過近30萬頭鮑魚。
從他記事起,惠嶼人就以捕魚為生,好幾戶人家合資一條船出海,經常一去就是大半年,行情好的時候,一戶能賺到三四千元,少的就一兩千元,收入情況不穩定,一些人口多的家庭,解決溫飽都難。

肖良森正在查看養殖的鮑魚

肖良森養殖的鮑魚
在肖良森眼中,海上養殖產業的發展不僅改變了惠嶼島的經濟面貌,也極大地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質。轉行養殖后,他有了更多時間來陪伴家人,年收入可達一二十萬元,一家人也從搬離了的石頭房,建起了三層半樓房。
惠嶼村以“藍色經濟”為抓手發展經濟,成效不俗。目前,村里共養殖了1萬畝海帶、5000萬粒鮑魚、2000萬粒海參、800畝牡蠣,構建了多元化的養殖產業格局。
據統計,2024年,惠嶼島的海上養殖實現了3億元的產值,居民平均年收入達到了9.5萬元,領跑全區。
家門口的幸福生活愈發觸手可及
生活不只是一日三餐,更是老有所養、幼有所育、病有所醫、食有所安、居有所樂、事有所辦的綜合體驗。這些幸福的場景在惠嶼島逐一變為現實。
一座近悅遠來、宜居宜游的幸福家園已初具雛形。
島上的“惠音環嶼”戲樓、幸福院、長者食堂,為老年人提供日常學習交流、敘事商議等場所;島上的鄰里菜市場、便利店,有效保障了村民們日常的生活物資供應;惠嶼講堂、海上課堂、黨恩廣場、松風園、南山等生活娛樂場所建成,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黨群服務中心為村民們提供一窗受理、高頻業務辦理、幫辦代辦等服務;惠嶼村衛生所與泉州第一醫院、泉港區總醫院建立了共建協作關系,讓群眾不出島也能看名醫、解難題……

惠嶼村衛生所
這幾日,惠嶼村衛生所的醫生肖錦璋正忙著聯系相關部門上島來給村民辦理慢特病醫保申請,讓有需要的村民享受上更高的報銷比例及便捷的用藥服務。

肖錦璋醫生正在為老人量血壓
“島上的老人占比多,他們主要是常見的高血壓、糖尿病等,出島自己辦理手續比較麻煩。”肖錦璋說,他的父親曾經是村里的“赤腳醫生”,現在的條件比以前好太多了,村衛生所雖小但功能不少,惠嶼島已經實現了“小病不出島”。衛生所還組織定期為海島群眾進行健康體檢,提供常見病和健康咨詢服務。
除醫療外,惠嶼村還曾在島上興辦過學校,后因學生數減少而停辦。平日里,孩子都在島外上課,周一上午離家,到周五下午回來。“讀書娃”的接送、食宿等工作,也都由村里統一安排和負責。
“我的小孩也在島外念書,我們這一輩的文化程度不高,村里還給他們請了輔導老師和生活阿姨,島上的生活和環境都那么好了,剩下的就是靠大家自己打拼了。”肖良森笑著說,惠嶼島的發展,為大家提供了最好的支持和信心。
探尋海島多元發展的新路徑
“發展不能靠等待,要主動出擊。”這是肖清林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20多年來,他們組織村民們外出學習紫菜和牡蠣的養殖技術,針對牡蠣養殖密度過高的問題,聘請專家“把脈”,定下了走多元化養殖的發展道路,又將海帶也一并納入“清單”中。當海帶市場供大于求時,他們又赴外地尋求新思路,得知鮑魚可以消耗海帶,便又前往山東學習鮑魚養殖技術。惠嶼島通過一次次主動學習和探索,抓住了致富的機遇。

惠嶼島輪渡碼頭
值得一提的是,只要是惠嶼島的村民,無需任何擔保抵押,就能從相關金融機構拿到5萬元到30萬元不等的款項。過去20年來,村民們保持了“一分不欠、一日不遲”的信用記錄,這也讓惠嶼成為了遠近聞名的“金牌信用村”。
產業得到了振興,但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新的課題。為此,惠嶼村牽頭成立了“黨支部+合作社+公司+資源”的發展模式,探索海島多元的發展路徑,比如在進出惠嶼的肖厝渡口,他們對客運候船室進行提升改造,去年6月啟用收費,交由惠嶼島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進行運營,一年就增加了200多萬元收入。
有了便捷的交通,陽光、海島、沙灘的濱海風光組合吸引了天南地北的游客,惠嶼島的每年吸引游客達20多萬人次。

說起越來越好的生活,肖良森露出了笑容
據肖清林介紹,近年來,惠嶼村根據海島特色,策劃生成惠嶼生態漁村產業園、惠嶼島文旅提升工程等一系列生態文旅項目,持續構建“原生態場景+輕量化體驗”文旅消費模式。其中,惠嶼生態漁村產業園計劃打造海上牧場三產融合項目,開發集觀光、產業、餐飲、住宿、垂釣、科普、研學為一體的旅游線路,讓更多人知道鮑魚、海參等“從海上養殖到餐桌”的過程。同時,惠嶼還計劃打造環島棧道和游艇碼頭,全力做好沙灘整治,整合島上的閑置樓房資源,進一步激活文旅活力。
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惠嶼的鄉村產業不斷壯大、人均收入顯著增長、海島旅游有聲有色,一幅共美、共富、共享的新畫卷徐徐展開。肖清林滿懷信心地說:“惠嶼村的明天一定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