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來,洛江區不忘初心、為民實干,注重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協調推進,發展指標與幸福指數同步提升,發展成果更多普惠于民,民生福祉持續增進,累計投入22.1億元,完成279項為民辦實事項目,切實把發展紅利轉化為民生幸福指數。
夯實教育“民生之基”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抓好教育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五年來,洛江區堅持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教育教學條件等,全力擴充轄區教育資源,教育質量穩步提升。
走進河市第二中心幼兒園,寬敞的操場為孩子們提供了自由奔跑的空間,一間間干凈明亮的教室里,傳出孩子們的陣陣歡聲笑語。
“辦園以來,學園各項工作穩步推進,有效緩解了河市鎮區及周邊適齡幼兒入園難等問題,進一步優化河市鎮幼兒園布局,推進河市鎮學前教育均衡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學前教育資源的需求。”河市第二中心幼兒園園長黃玉蓉表示,幼兒園的開辦,新增了450余個學位,輻射轄區10個自然村及周邊的居民。
五年來,全區共投入3.5億元,用于新建、改擴建泉州市實小洛江校區、區機關幼兒園分園等14所優質中小學及幼兒園,新增學位7490個,其中幼兒園新增學位2340個、中小學新增學位5150個。同時,不斷優化學前教育資源配置,提高學前教育公共服務水平,拓寬經費投入渠道,破解“入園難”“入園貴”的民生難題。此外,致力推動教育品質提升,更名升格一批實驗小學;泉州第十一中學晉升省一級達標高中;奕聰中學與北京四中網校合作,優質資源輻射作用加強;加大對奕聰中學一級達標創建、馬甲中學二級達標創建師資和硬件建設方面的扶持力度,教育資源進一步優化。
優化就醫“民生之需”
“病有所醫”是百姓獲得感的基本前提,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洛江區在提升醫療硬件設施水平,促進醫療機構提檔升級的基礎上,不斷深化醫聯體建設,提升醫療水平,守護群眾健康。
隨著人口老齡化,老年性白內障患者逐年增加,嚴重影響老年人日常生活,洛江區醫院充分發揮與泉州市第一醫院醫聯體共建優勢,引入第一醫院眼科專家、醫療器械資源積極開展眼科診療工作,為白內障患者進行免費復明手術。作為洛江區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白內障復明工程自啟動起,已為近100名符合救助條件的白內障患者免費治療。
“通過緊密型醫聯體共建,我們和泉州市第一醫院在技術、醫院管理方面緊密合作,不僅填補了醫院眼科方面的空白,還形成信息互聯互通,完成醫學影像、檢驗、病理、心電和消毒供應五大中心建設,初步實現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大大提升了醫院的醫療服務能力,方便群眾就醫。”洛江區醫院院長吳海云說道。
醫療保障惠民生,暖民心。五年來,洛江區持續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共享和下沉基層,讓轄區群眾不出遠門,就能享受到上級醫院優質的專業化醫療服務;開展一體化村衛生所醫保定點工作,實現醫保“村村通”;投資12286萬元用于洛江區醫院住院綜合樓、婦幼疾控綜合大樓等一批項目建設;馬甲、羅溪、河市衛生院先后被授予國家級群眾滿意的鄉鎮衛生院,洛江區獲評全國基層中醫藥先進工作單位……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持續完善,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激活文化“民生之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近年來,洛江區立足區域優勢,深挖文化積淀,打造了“四傳文化”工程、“和諧洛江歡樂行”“洛江周五晚”講堂等一系列文化品牌,推動文化動涵養新時代精氣神,凝聚發展正能量。
“近年來,我們大力推動洛江文化發展,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著力推動文化創造性轉化。比如城市IP項目,我們‘跳出文化抓文化’,不僅設計出‘洛水仙珊’2個卡通形象,推出‘大美洛江’城市IP動畫片,還將IP形象充分運用在各類公益廣告、宣傳片等方面,城市文化更具活力。”區委宣傳部宣教股股長蕭桂英表示,下階段,洛江區將持續探索城市IP產業化運營模式,積極推動文化賦能經濟,增強文化生命力。
文化的力量既持久又深沉。五年來,洛江區大力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創建,成效顯著。洛江區文化館、圖書館相繼建成開放,區檔案館啟動建設,填補了洛江區大型公共文化設施的空白;區融媒體中心順利通過省級驗收,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布點成網;全國書法教育示范區品牌不斷深化,蔡襄書法研究會、蔡襄書院先后成立,第四屆“蔡襄杯”閩臺中小學生書法大賽被列為國臺辦2021年對臺交流重點項目之一……洛江區用實踐證明,文化正在成為推動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軟實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接下來,洛江區將繼續堅持“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腳踏實地做好各項民生工程,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為建設更高水平的智造先行區、幸福生態城凝聚強大社會合力。(陳家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