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統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搶占科技發展制高點,不斷催生新質生產力。要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深入推進數字中國建設。
在剛剛閉幕的第三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上,來自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簡稱“泉州開發區”)的張福蓊和孟崇博士后團隊分獲創業賽金獎、海外境外賽金獎。
泉州開發區站在“十四五”即將收官,“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的歷史節點,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正在成為核心動力。泉州開發區用生動的實踐帶來豐碩的成果,2025年上半年,該區地區生產總值123.72億元,同比增長5.6%。
賽事與人才“雙向奔赴”
創新“提檔加速”
“泉州開發區不斷加大科創投入,引入專業機構,為我們在參加第三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進行創業輔導,讓參賽項目增優提質。”張福蓊說,獲獎項目為“微納材料表面原子級精準制造及應用”,突破高端薄膜沉積技術瓶頸,可應用于半導體芯片、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領域。
無獨有偶,張福蓊團隊項目在去年泉州開發區舉辦的首屆“清濛杯”大賽中同樣拔得頭籌,在獲得人才、科創政策支持后,順勢落戶清濛科創園,注冊智覆納米科技(泉州)有限公司,成為泉州開發區“賽創融合”的典范。
泉州開發區首屆“清濛杯”科創大賽聚焦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先進制造與自動化等前沿領域,吸引114個優質科創項目參賽,推動5個優質項目簽約落地。
為保障優質項目引得進、落得下、發展好,泉州開發區構建了“賽事發現—精準對接—政策扶持—落地服務”全流程閉環機制,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
泉州開發區推出“幫代辦”服務再提檔等“六大行動”16項改革舉措,系統性解決企業從設立、運營到發展壯大全生命周期中可能遇到的各類問題。同時,規范現行獎補政策,對范圍明確、數據齊全的一律納入“免申即享”范圍,經由平臺“秒級”兌現政策紅利;對需要申報審核的實行“即申即享”,對每項政策細化,有效精簡申報材料20%,縮短政策審核時間33%,確保獎補資金在線高效審核通過后“秒速直達”企業賬上。此外,“四化融合打造營商環境”做法入選中國開發區營商環境百佳案例。
泉州開發區僅12.5平方公里,地理空間有限,如何“騰籠換鳥”?近年來,開發區搶抓盤活利用低效用地政策,深入推進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實施17個市、區級標準化項目,已新增建筑面積超30萬平方米。作為泉州開發區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的典范之作,智能產業園于去年3月開園,目前招商入駐率近100%,承接了一批優質項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優質項目需要空間載體,也需要人才的智慧澆灌。2024年來,泉州開發區更加聚焦引進博士這一群體,依托園區全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加碼博士引育政策、優化博士服務機制、搭建博士創新創業平臺,定期召開博士交流座談會、形成吸引博士人才的強磁場,剛柔并濟引進博士人才25名,實現了博士人才數量倍增。目前,泉州開發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共主持或參與重大課題56項,項目金額累計高達2.5億元,產出一系列符合市場需求、解決企業痛點的高水平科研成果。
科技創新是人才發展的平臺和催化劑,而人才則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和源泉。泉州開發區先后出臺《泉州開發區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引才聚才”十條措施》《泉州開發區支持青年人才創新創業若干措施》,用真金白銀補貼博士人才,支持博士后工作發展,加強工作站建設,構建起覆蓋“建站補助+培養激勵+成果獎勵”的全周期資金支持體系,讓更多優秀人才扎根企業研發一線,推動產業技術突破。
孟崇團隊來自泉州開發區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萬龍時代科技有限公司,在第三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上獲獎的項目名為“面向大功率芯片熱管理的金剛石金屬復合導熱片的關鍵技術研發”,可應用于航空航天、軍事電子等高端領域。孟崇自香港科技大學畢業后入職泉州開發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出站后繼續留泉發展,帶領萬龍時代公司創建了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本人也成長為企業導師,招引在站博士后1名,為企業引入博士人才3名,成為當地政府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生動寫照。
智造與設計“雙重賦能”
工業“爬坡過坎”
“智能化浪潮”是當前科技創新最核心、最顯著的特征,是一次堪比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的深刻社會變遷,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重塑世界。
“借助智能化,我們升級調整了生產線布局,加快全新技術轉化步伐,增強核心競爭力。”男裝龍頭企業九牧王公司副總經理林澤桓說,公司投入3000萬元打造智能生產線,實現生產效率提升40%、不良品率下降60%,助力推出“空調褲”等創新產品,憑借出色功能贏得市場青睞。
如今,在泉州開發區,以九牧王公司為代表的傳統制造企業,正通過“智改數轉”澎湃創新動力。
傳統開發區往往依賴土地、勞動力等要素驅動,產業的智能化、數字化水平偏低,需要借助科研院所的先進技術注入“硬科技”,賦能開發區從“制造”走向“智造”,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華中科技大學智能制造研究院在泉州開發區建立產業孵化基地,配備智能裝備組裝調試車間和工業軟件實驗室,為研發成果提供從樣機試制到小批量生產的“一站式”服務。目前,該院已推動400多項專利在開發區轉化落地,服務企業超350家。
除了與大院大所合作,泉州開發區還探索“科創飛地”產學研新模式,以相對較低的成本,突破自身區位限制,嵌入全球創新網絡,實現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從“地理封閉”到“網絡開放”、從“被動承接”到“主動布局”的華麗轉身。今年2月,開發區上??苿摲趸瘓@揭牌,借助全球頂尖科研資源、國際化人才高地和開放型創新生態,探索“不為所有、但為所用”的創新路徑。目前,“科創飛地”已對接儲備項目40余個,簽約匯民科技等9個新質生產力項目,推動意摩天科技等3家企業在該區落地區域總部,形成“研發在飛地、生產在本地”的協同格局。
技術是產品的“內核”,而設計是產品與用戶對話的“語言”和“面孔”,能夠讓技術變得“感性”和“可親近”、讓制造變得“聰明”和“有溫度”、讓園區變得“高端”和“有魅力”。
現階段,泉州開發區已構建鞋類研發、智能裝備研發、國際IP創新、數字科技研發四大類型設計中心,建成1家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6家省市級工業設計中心,以工業設計助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園區內擁有114家企業設立獨立設計研發部門,擁有研發人員2560人,市場主體作用日益凸顯。“我們從最初的研發設計工作室出發,以創意輸出為主,形成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產品銷售全鏈條閉環。”利訊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沈添培說,公司通過運營Snoopy、B.Duck等國際IP品牌,構建“多品牌、全渠道、雙矩陣”的國際IP商業生態鏈,將IP創新設計拓展至食品、陶瓷、潮玩等領域,上下游授權合作企業增至300多家。
今年前三季度,泉州開發區持續發力,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9%(全市第三),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5%(全市第一)。兩項指標稅性比重分別達到96.2%、92.2%,繼續位居全市首位。
邁向“十五五”征程,泉州開發區將立足泉州,放眼更遠、更寬,以破局起勢的決心,聚焦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通過系統性構建極具吸引力的創新創業生態,吸引、培育和集聚大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人才與項目,突出從概念研發到產業化的全流程孵化,將開發區建成一個大型新型的孵化器,成為支撐泉州未來發展的創新策源地與產業增長極,為全省全市高質量發展貢獻強勁的“開發區動能”。
?。ê谓?林劍波 楊維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