篤行實干走前列,奮楫爭先立潮頭!未來五年,豐澤區北峰街道將凝聚全街道上下智慧和力量,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豐澤區“五個區”新發展格局,精心謀劃街道“十四五”新發展藍圖,精準確定“五個聚力、五個打造”新發展思路,加快建設產城融合、生態宜居的現代化泉州市區“北大門”新城區,奮力開啟北峰全方位高質量發展超越新征程。

省道307線北峰段張桑輝供圖
聚力城市有機更新
打造“活力北峰”
外延與內涵并舉。主動融入“海絲新城”建設大局,借力市城建、文旅兩大國有企業集團資源優勢,集聚城市發展要素,大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大西華洋滯洪片區、新華路北拓片區、軟件園二期、信息工程學院等重點項目攻堅力度,配合推進東海灣·山水秋鳴、力標·新都匯等城市綜合體和動車站交通樞紐、西華洋滯洪片區市政道路工程等項目建設,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提升城市承載能力。
顏值與氣質齊升。聚焦景城融合,植入“公園城市”理念,實施生態連綿帶建設、“美麗社區”培育、環境景觀綜合整治提升,全方位改善提升人居環境和景觀形象,推動形成“南北大道-東西大道-普賢路-307線”城市閉環核心片區,打造山水共融、宜居宜業的生態城區,塑造泉州“北大門”城市門戶形象。
聚力產業迭代升維
打造“智造北峰”
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發展。以北峰工業區“官辦園區”和博睿商務園、體育文創園等20余家“民辦園區”為主要載體,大力實施園區改造提升,推動“智造+服務”緊密協同,加快培育發展智能工廠、數字基建等新興產業和創意設計、科技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不斷擴大子燕動漫、未來有印等品牌影響力,高水平建設創新智造綜合性產業園區。深入實施傳統產業改造提升2.0版,引導推動包袋服裝、工藝品、機械制造等傳統產業技術、管理、制度創新,扶持推進一鳴電器、煙草機械、罡晟服裝等制造業優勢龍頭企業實施智能化、專精化改造,提升核心競爭力。
推動現代服務業高端化發展。依托泉州軟件園的資源載體和輻射帶動優勢,積極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有引領帶動作用的企業和項目,扶持推動力同科技、聯譽信息、達峰信息等重點企業提升發展質效,對標對接深圳、廈門、福州等軟件信息產業。深化哈工大工研院、新諾機器人研究院、南京大學環保研究院、泉州信息工程學院等院校與企業的研發合作、技術交流和成果對接,發揮智力技術支撐作用。依托綜合交通樞紐站、站東發展用地和正在開發建設的西華洋“五大功能區”等載體,引進培育發展數字經濟、總部樓宇經濟、園區服務經濟等新興產業。
聚力民生福祉增進
打造“幸福北峰”
多維度民生配套。多方爭取加大教育、醫療等優質資源配置,配合推進福建烏克蘭藝術大學、北峰中學擴建、正骨醫院北峰院區、艾格眼科醫院等項目建設,提高轄區中小學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軟硬件配置。依托清源山、西湖、閩臺緣博物館等人文景觀和北峰社區古民居、莊奄生態村落等特色旅游項目,以及規劃中的西華洋“文旅休閑街坊”項目,發展文化休閑旅游產業。
多層次民生保障。慎終如始、科學精準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全面加快推進疫苗接種,筑牢守護人民生命健康的嚴密防線。實施動態管理下分類施保、陽光低保,配合推進市社會福利中心新址建設,著力抓好各類優撫對象的社會救助和福利服務,切實做好城鎮就業困難人員、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服務。加強社區集體“三資”規范化監管,因地制宜探索創新社區集體經濟多元化發展模式,確保社區集體資產保值增值。
聚力治理集成高效
打造“智慧北峰”
構造“智慧”中樞。根據社區基層工作需求對“智慧社區”綜合管理系統進行迭代升級,構建社區“基層數據中臺”,實現基層各口數據共享與有效分析利用,并逐步推進與其他垂直業務系統對接融合。以北峰社區為試點,大力推行黨建、經濟、綜治、衛計、宣傳(精神文明建設)、民生保障、城市建設與管理等“七大領域”智慧應用,以點帶面有序推廣,全面提高治理效能。
暢通“脈絡”體系。推動“警格+網格+數據”深度融合,統籌推進綜治管控中心和智慧安防小區建設,建立健全立體化、信息化、智能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開展信訪“治重化積”,深化“大數據+人民調解”模式,強化網絡輿情應對處置,推動排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工作常態化。深化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專項整治,推進安全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堅決防范遏制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發生。
聚力黨建品牌創建
打造“紅色北峰”
強化典型培育。在推進全面從嚴管黨治黨中,通過育推典型示范帶后進、促中間,在社區黨建、非公黨建、園區黨建、小區黨建等方面打造一批全市、全區知名黨建品牌。依托轄區哈工大工研院、泉州信息工程學院等院校資源優勢,充分發揮聚才育才功能,打造豐澤人才高地。
強化宣傳推廣。積極探索推行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模式,完善和推廣北峰街道“評星定級”出租房行業管理、“五化融合”社區治理、“五員擔當”小區治理等一批創新典型,提升共建共享水平。以省道307線北峰段“黨建展示帶”為依托,不斷擴大黨建宣傳“紅色陣地”,傳承紅色精神,引導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對標找差、比學趕超、創先爭優,推動基層黨建工作整體水平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