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鐘是一個時間標尺,但在蓬萊鎮彭格村,15分鐘成了一個衡量群眾品質文化生活的鮮活刻度,不僅“圈”出更多便利的公共文化空間,更“圈”出了群眾多元的幸福美好生活。
夜幕降臨,彭格村文化健身廣場上響起一陣陣悠揚舒緩的樂曲,晚飯后的群眾紛至沓來跳廣場舞,享受著“文化晚宴”。在彭格村“黨建+”鄰里中心農家書屋,書架上各類書籍整齊排列,群眾可圍坐在書桌前翻閱書籍……
“我家就住在村‘黨建+’鄰里中心旁邊,每天步行來這里只要幾分鐘,非常方便。”村民陳大爺經常帶著孫子在農家書屋翻閱繪本。“現在各類文化、休閑、體育設施和場所都是抬腳就能到,豐富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提高了生活品質。”陳大爺說。
據了解,“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旨在以公共文化服務的高質量發展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用15分鐘走路能到達的范圍,來衡量群眾的生活便捷度與幸福感。
近年來,彭格村依托黨群服務中心,聚焦鄰里中心建設,挖掘利用現有優質資源,高標準打造“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村黨支部書記陳全能告訴記者,幾年來,在僑親和鄉村能人的鼎力支持下,村里整合資源,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群眾帶來“近距離”的文化供給,文化生活也更加貼近群眾。
近日,彭格村“黨建+”鄰里中心攜手集美大學誠毅學院“溪望”實踐隊走進彭格小學,為小朋友們開啟一場別開生面的暑期夏令營之旅。實踐隊老師巧妙地以沉浸式活動為筆,以知識與樂趣為墨,精心打造“聲動其境”課堂,構建起“知識+樂趣”的雙豐收生態。“老師們就像自家的哥哥姐姐們一樣,細心地教孩子們學習,我們家長們太放心了!”村民陳劍明對本次活動十分滿意。
“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不僅要集中人力物力“建圈”,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讓群眾“進圈”,還要有一套完善的運行機制讓基層公共文化“出圈”。為此,彭格村依托羅星公園、大愛湖、文化廣場等文化驛站,利用各種傳統節日舉辦廣場舞比賽、腰鼓隊比賽、拔河比賽等娛樂活動,豐富村民體育和精神文化生活,促進文化共建共享,提升村民的生活幸福感、獲得感。
不僅如此,為鼓勵更多文化志愿者融入“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彭格村積極探索多種運行模式,鼓勵文藝團隊、文化帶頭人和文化志愿者等,全過程參與基層文化設施的管理和服務,加快建成共建共享的“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
陳全能表示,村里將持續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各類資源,動員各方力量,著力營造有特色、有品位的鄉村文化空間,不斷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讓廣大群眾享有更加優質、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務,讓農村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記者 章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