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音連四海,曲韻貫海峽。從地理原鄉到精神舞臺,安溪,這片孕育了鐵觀音的古老土地,今秋再次成為世界閩南語音樂的文化坐標。一場以鄉音為紐帶、跨越全球七大賽區的音樂遠征,即將在此迎來最終的華彩樂章。10月22日,來自全球七大賽區的12組選手將匯聚泉州安溪梧桐體育館,用最地道的鄉音,共同角逐2025世界閩南語金曲盛典的桂冠。

2024世界閩南語金曲頒獎盛典暨海峽兩岸閩南語音樂大獎賽閉幕式
移民悲歌鑄就的情感底色
閩南語歌曲如一條蜿蜒的河流,流淌在全球華僑華人的血脈中。它的流域廣闊——從中國的閩臺地區,到東南亞各國,再到世界各地的閩語社區。在臺灣,閩南語歌曲更是深深扎根,成為這塊土地上最動人的聲音。
華僑大學陳恒漢教授在《跨境文化視域的閩南歌:回首與前瞻》中,為我們勾勒出這條河流的源頭——那是先民用古老的五聲音階唱出的俗歌俚曲,是山間地頭的褒歌謠調,承載著閩南獨特的人情世故與生活百態。
細心聆聽,你會發現閩南語老歌總帶著一抹淡淡的蒼涼。這種獨特的情感基調,與閩南地區數百年的移民史血脈相連。而安溪,正是這段歷史最深刻的見證者。
八山一水一分田,安溪的地理特質讓其成為僑臺大縣。這里的每一戶人家,幾乎都有一段“過臺灣”“下南洋”的記憶。安溪是臺胞的重要祖籍地,在臺安溪籍鄉親達248萬人。這個數字背后,是無數個家庭的聚散離合。從明朝萬歷年間開始,一代代安溪人渡海墾臺;到了清代,更是掀起整鄉整族遷徙的浪潮。
“說起泉州安溪縣,帶治(在于,住在)三都龍河村。周溫著塊(在做著)教武館,因子(他的兒子)想卜(想要)過臺灣。”這是清朝道光年間就流傳兩岸的歌子本《周成過臺灣》的開頭,講述了安溪人周成去臺灣討生活的悲劇故事。移民先祖用故鄉民間說唱藝術歌仔調記錄移民歷史,作為現當代閩南語歌曲創作主體的臺灣,承續著來自移民原鄉的音樂基因。
后來,《周成過臺灣》又改成歌仔戲、電視劇。這出戲講述了清朝時,新婚的安溪制茶師傅周成渡臺販茶,卻因海禁無法歸來;妻子月里日夜守望,望穿秋水,最終毅然渡海尋夫。這不單是周成一家的故事,而是無數安溪人過臺灣的縮影。
而“過番”下南洋的安溪人,則譜寫了另一部血淚奮斗史。“拜別家中心頭酸,一家大小送出門……龍門行到東嶺頭,越頭再看咱鄉兜……”這首由官橋鎮善壇村人鐘鑫所作的閩南語《過番歌》,用760多句七言,唱盡了安溪人離鄉背井的辛酸,安溪人用淳樸民間歌謠記錄漂洋過海的歷史。
這種“原鄉”與“新土”的撕裂,親人離散的痛楚,成為了閩南語歌曲最深沉的底色。那“歡喜船入港”的期盼與“等無人”的焦慮,至今仍在每一個安溪移民后代的夢中回響。
民間藝術滋養的音樂母體
如果說移民史賦予了閩南語歌曲靈魂,那么安溪深厚的民間藝術,則為它提供了豐沛的音樂養分。
被譽為“中國音樂活化石”的南音,在安溪有著深厚的根基。清康熙年間,安溪人李光地薦五位南音妙手晉京,一曲終了,康熙龍顏大悅,賜封“御前清客,五少芳賢”。這段《御前清曲》的佳話,至今仍在李光地的故鄉湖頭流傳。那副“綺羅日暖將軍府,弦管春深宰相家”的對聯,無聲地訴說著當年南音在安溪的盛況。
南音的旋律如安溪的山水,千回百轉,每個音符都飽含著說不盡的故事。它的典雅含蓄,為閩南語歌曲奠定了美學的根基。許多閩南語歌曲在創作時,都不自覺地汲取了南音的韻味,讓現代的歌謠依然保持著那份古樸的深情。
而與安溪人生活最為貼近的,莫過于茶歌了。
“有茶便有歌,有歌便有茶”,這句諺語在安溪流傳了數百年。自從明代嘉靖年間,百姓為避倭亂遷居山區開墾茶園,茶歌便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如今走在大坪、西坪、感德等茶鄉,仍能聽見采茶人即興對唱的歌聲。
安溪茶歌是茶鄉人最真實的心聲。有采茶時的“勞動歌”,有感嘆世事的“時政歌”,而最多的,還是那些唱盡愛情悲歡的“情歌”。這些即興而發的歌聲,質樸真實,成為了閩南語歌曲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
茶歌明快的節奏,與采茶動作相得益彰;對唱、合唱的形式,充滿了生活的趣味。這些元素都被閩南語歌曲吸收,讓它在婉轉中多了幾分鮮活的生命力。

閩臺博物館陳列的南音樂器
從悲情鄉愁到茶香新韻
時代在變,安溪與閩南語歌曲的緣分也在不斷續寫新的篇章。
現代的創作者開始從“茶”中尋找新的靈感。一片茶葉,從采摘、揉捻到在沸水中綻放,恰如人生的浮沉。這種意象,為閩南語歌曲開辟了新的表達空間——從昔日的悲情訴說,轉向更具哲思與文化自信的現代表達。
泉州閩南語音樂學會理事林坤城就是這樣一位探索者。他創作的《勇敢安溪人》,將鳳山、鐵觀音等安溪元素融入旋律,唱出了安溪人“愛拼才會贏”的精神。
在安溪,像林坤城這樣的茶鄉音樂人越來越多。《靠自己骨頭長肉》《勇敢安溪人》等本土創作的閩南語歌曲,不僅在縣城的大街小巷傳唱,更隨著互聯網飛向海外,成為安溪新的文化名片。
“這是‘鄉愁’的體現,也是文化自信的有力彰顯。”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華僑職校老師林克龍深有感觸。近年來,他創作的《安溪真美》《人生這杯茶》等作品在網絡上廣受好評。“未來,我要繼續從安溪的鄉土文化中汲取靈感,讓閩南文化的韻味通過音符傳揚四方。”
縣文體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縣正多措并舉推動閩南語歌曲發展:鼓勵音樂人深入生活采風,舉辦培訓交流活動壯大人才隊伍,利用新媒體平臺擴大傳播……“茶鄉好聲音”正在成為唱響安溪發展的主旋律。
10月22日,世界閩南語金曲頒獎盛典暨海峽兩岸閩南語音樂大獎賽全球總決賽再次在安溪舉辦,絕非偶然。這不僅僅是一場賽事,更是“茶鄉”與“鄉音”在基因層面的深度交融。昔日“過番”的悲情,已化作更具文化認同的“鄉愁”。對于遍布世界的安溪人來說,閩南語歌曲就是最親切的母語。
“我們邀請臺灣的音樂人共同創作,讓安溪的閩南語歌曲像安溪鐵觀音一樣,香飄世界。”業內人士表示,這場音樂盛會必將為安溪帶來新的機遇,讓各地歌手在這里感受這座千年茶鄉的獨特魅力。
曲終韻未絕,情深意更長。當全球賽區的選手在安溪的舞臺上用鄉音競技,我們聽到的不僅是音樂的比拼,更是文化的尋根與情感的凝聚。安溪,用她厚重的歷史包容著每一個音符,用她溫暖的茶香迎接著每一顆游子心。從這里傳出的每一段旋律,都將如一杯醇厚的安溪鐵觀音,香飄四海,情連五洲,讓世界聽見閩南語最動人的心跳。
(融媒體記者陳和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