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拔呀拔……”陽光傾灑,歡聲笑語打破城廂鎮經兜村的寧靜,來自廈門、泉州等地的游客如同脫韁的馬駒,三五成群地在村里的愛耕蔬園里,提著籃子,采摘蔬菜,沉浸在勞作的快樂之中。
“我太喜歡這兒了!我采摘好多蔬菜,有絲瓜、大白菜,還有西紅柿!”廈門游客王錦華干勁十足,邊忙活邊分享道,“我們等會兒就把蔬菜帶回家,吃自己親手摘的蔬菜,肯定好吃極了!”
充滿歡笑的愛耕蔬園背后,離不開經兜村致力于發展生態休閑觀光農業。近年來,經兜村啟動“淵兜水鄉”等項目,每年吸引游客20萬人左右,為村集體經濟年創收8萬元以上。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方面,通過土地流轉、村企共建等方式,在村里建設香帽寨、御果源等家庭生態農場以及愛耕蔬園,形成“可覽、可游、可居、可飲”的綜合環境和集“自然—生產—休閑—康樂—文化”為一體的現代休閑文化農業綜合體,有效助力村民增收,實現了農業和服務業產業融合發展。
“愛耕蔬園創建于2023年12月,共有20畝。我們的想法就是充分發揮城郊型農村、高速路口近旁等地理優勢,打造‘共享菜園+城郊游玩’沉浸式體驗圈,提高土地附加值,增加村民收入。”經兜村黨總支書記孫開明向記者分享起愛耕蔬園的“成長故事”,“我們根據種植計劃和時令季節,種植茄子、南瓜、冬瓜、辣椒等蔬菜品種,并精心打造蔬菜種植體驗活動,在經驗豐富的專業農民耐心指導下,市民游客可以親身體驗翻土、播種、澆水、施肥的全過程。目前,每周都有城區的居民,甚至是外地游客趕來,體驗采摘的樂趣。”
值得一提的是,這片綠意盎然的田地,成為認領人暫避城市喧囂、觸摸泥土芬芳的“心靈棲息地”。記者了解到,愛耕蔬園不僅提供自耕模式,更貼心為工作忙碌的市民游客提供托管服務。
家住城區金龍現代廣場小區的居民張女士,在愛耕蔬園認領一塊15平方米的小菜地。她告訴記者,自己從小在農村長大,對田地有著深厚的感情,認領一塊地種植蔬菜,平時支付人工管理費用讓村里專業農民幫忙管理,假期經常會帶著孩子一起來這里勞作。“每次帶著孩子過來種菜感覺很放松,忘記工作的壓力。我也希望能通過這種方式,告訴孩子們蔬菜是如何生長的,讓他們知道種植蔬菜的艱辛與不易。”
愛耕蔬園不僅撫慰市民游客心靈,更成為撬動鄉村活力的支點。村民孫志良在家門口捧上“新飯碗”,他一邊熟練地整理菜苗一邊感慨道:“在自家門前幫忙管理愛耕蔬園還有錢掙,日子更踏實了!”
盡管“共享菜園”模式帶來諸多積極影響,但在實際運營中仍面臨挑戰。業內人士建議,“共享菜園”可與鄉村旅游結合,吸引游客體驗農耕生活,提升經濟效益。例如,可舉辦農耕節、采摘節等活動,讓更多人了解農業、享受田園生活。
談及未來規劃,孫開明眼中滿是憧憬。他表示,下一步,村里將繼續擴大愛耕蔬園規模,并根據市民游客反饋,適時引入多元休閑業態,讓小小田園持續生長,成為更多人放松身心的綠色港灣,編織鄉村振興新圖景。(融媒體記者 章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