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耶(1918—1986年),原名陳淑媛,筆名陳白冰、椰子、沙島,出生于安溪縣東溪鄉(今金谷鎮溪榜村),父親是緬甸歸僑、民軍首領,曾參與孫中山領導的東路討賊軍。

莫耶舊居——逸樓
1932年,陳淑媛隨父前往廈門,就讀于鼓浪嶼慈勤女中。在廈門,她目睹了“萬國租界”的種種不公,遂和同學一同創辦《火星》旬刊,創刊號即刊登了她的作品《黃包車夫》。激進的思想使她與家人發生沖突,1934年秋,她在母親和大哥的幫助下,離家出走去往上海,歷任《女子月刊》雜志社校對、編輯、主編,撰寫了一批宣傳婦女解放的作品,成為當時上海進步作家中的一分子。

青年莫耶
1936年11月,陳淑媛從上海回到溪榜村,組織創辦了兩個抗日婦女識字班,教唱抗日歌曲,講授婦女也要抗日保家鄉的道理,一時間在東溪掀起抗日救亡宣傳的熱潮。
全民族抗戰爆發之際,陳淑媛再次來到上海,積極投身抗日救亡和救濟難民運動,與戲劇作家左明組織“上海救亡演劇第五隊”,用歌聲和戲劇喚起民眾的救亡熱情。
1937年10月上海淪陷后,上海救亡演劇第五隊奔向延安,成為從淪陷區及大后方到延安的第一個文藝團體。在延安這個革命大熔爐中,陳淑媛將自己的名字改為“莫耶”,表達自己正氣凜然的崇高志向。不久后,莫耶先后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和魯迅藝術學院學習。

魯藝開學典禮時,毛澤東與魯藝師生合影
在延安學習期間,莫耶創作歌詞《歌頌延安》,由鄭律成譜曲。在延安禮堂舉行的一次晚會上,第一個節目就是《歌唱延安》,得到毛澤東等中央領導的肯定和稱贊,歌曲后來更名為《延安頌》,傳遍了延安,傳遍了各抗日根據地,傳遍了大江南北,成為一曲激發抗日愛國熱情的戰歌,至今仍傳唱不衰。

1938年冬,莫耶響應賀龍師長提出的“拿起文藝武器為革命戰爭服務”的號召,奔赴華北抗日前線,先后創作出《到八路軍里去》《百團大戰》等許多宣傳抗日救國的革命文藝作品,被賀龍元帥譽為“我們 120 師出色的女作家”。1944年春,莫耶被調到晉綏軍區政治部《戰斗報》當編輯、記者,自告奮勇擔負起兩個版面的編輯任務,經常深入前線部隊,寫了大量的戰地通訊和戰斗故事。

高甲戲《莫耶·延安頌》
在著作《烽火歲月》中,莫耶寫道:“延安的生活,是我一生的轉折點。延安猶如茫茫大海中的燈塔,在西北高原上發出燦爛的光輝,照耀著整個中國。” 在全民族抗戰的烽火之中,莫耶正如一把寶劍一般,雖飽經磨礪,鋒芒卻始終如一,她無比堅定的黨性、無比忠誠的信念,至今仍為后人敬仰、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