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部研究員、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秘書楊宇光告訴記者,亞軌道的太空旅游實際上要簡單得多,它只是由飛行器通過加速,實現飛行器在主動轉結束后,繼續依靠慣性上升,最高點可以達到100公里以上。100公里這個高度被稱為“卡門線”,也就是說,飛過高度100公里就認為到了外太空。亞軌道太空旅游不需要很復雜的飛船,只需要一個成本較低的飛行器和火箭就可以,飛行到這個高度可以體驗幾分鐘的失重,可以看到地球邊緣、曲線輪廓和大氣灰光等宇航員才能看到的現象。因此,這樣的太空旅游成本較低,雖然時間比較短,體驗也比較差,但依然被很多人接受。
一般認為,往返太空與地球的宇航員必須具備強健的身體、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反應能力、受過系統的特殊訓練、掌握航天技能。那么對于亞軌道太空旅游,對于游客的身體要求嚴格嗎?
楊宇光指出,需要強調的是,即使對于正常進入軌道飛行的太空旅行,實際上一般人也都能夠承受的。不同的是,比如運載火箭過程中出現故障需要緊急返回等情況下,只有經過特殊訓練的航天員能夠承受非常大的過載,才有可能生存下來。
2014年的事故曾令外界質疑“維珍銀河”太空船的可靠性。時隔一年多,這家野心勃勃的航天公司再次整裝待發,那么,太空旅游業的未來發展前景如何?
楊宇光認為,目前,私人公司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控制成本,讓一般人能夠承受,同時又確保安全。準確地說,應當是成本和安全的平衡問題。未來,渴望進入太空的人越來越多,隨著技術發展,成本在不斷降低,技術門檻也會越來越低。這樣的過程中,盈利公司越來越多,會有更多公司投入到研發和開發中。經過競爭,更多創新型技術會產生,成本將進一步降低,良性循環會使太空旅游業更加蓬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