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澳門11月20日電(記者岳冉冉、李春宇、郭雨祺)當劉詩雯把混雙金牌貼在胸前,當陳夢獲得女團冠軍后擁抱隊友,十五運會這兩枚乒乓球金牌的分量已不同往昔。這是一份乒壇殊榮的加冕,更是兩位名將對“與勝負和解,與熱愛相擁”的溫柔詮釋。
對34歲的劉詩雯和31歲的陳夢來說,曾幾何時,勝利是一種自我加壓的“必須”。
東京奧運會混雙失利,劉詩雯淚水決堤,那句“對不起”像一塊巨石,壓在許多人記憶里。那時的金牌,是她的遺憾,也是她的唯一。
如今,當已在國際乒聯任職的劉詩雯重返賽場,第六次站上全運會舞臺,手臂上纏滿肌貼的她,讓人看到了“熱愛能抵歲月漫長”的真義。當“詩與遠方”組合一路過關斬將,混雙決賽逆轉奪冠后,劉詩雯完成了一場與自己的和解。正如她賽后所言:“這次真正是以超越勝負的心態,去享受賽場。”
另一邊,陳夢也經歷了內心不凡的磨礪。作為兩屆奧運會女單冠軍,她曾站在金字塔尖,承受著巨大的期待與壓力。那種“只能贏不能輸”的包袱,曾讓比賽變得沉重與艱難。
離開賽場9個多月后,“大夢”重新歸來,帶著煥然一新的自己,第五次站到全運會賽場,并一舉獲得女單銅牌、女團金牌。她坦言:“這次真的能在賽場享受乒乓球的快樂。”
金牌依舊閃耀,但比金牌更難得的,是“小棗”和“大夢”在歷經千帆后,依然為銀球燃燒的赤誠。
“乒乓球永遠是我心中最美好的樣子。”“只要努力不放棄,任何時候都可能發生奇跡。”兩人的賽后采訪,滿是享受與珍惜。
享受什么?享受成功、享受失利、享受當下、享受比賽中的每分每秒。
珍惜什么?珍惜每一個發球、珍惜每一板揮拍、珍惜每一位對手、珍惜每一次肌肉記憶。
當“小棗”和“大夢”不用再咬牙硬扛冠軍的壓力,當她們不必再為失誤苛責自己,卸下包袱的她們,反而能聽見拍與球的擊響,由衷贊嘆對手的暴擊,享受“快樂乒乓”的真諦。
從“為使命而戰”到“為初心而燃”,從“對不起大家”到“對得起自己”,劉詩雯與陳夢的賽場,不再只是通往冠軍的獨木橋,而是她們歷經多年征戰之后,再回首,已然如詩如夢、如歌如畫的所在。站在那里,她們就是這項運動最動人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