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摩的騎士
閩南網12月20日訊 少子化+高齡化+經濟低迷,讓臺灣的很多老人不敢退休。“中高齡就業人士”(在臺灣特指45歲到65歲之間的人群)跟年輕人搶飯碗,已成為臺灣的一大現象。近年來更是出現了一群“銀發打工族”,70歲以上的老人仍然為生計奔波。記者近日走訪了臺灣相關部門,看看他們是怎么為“銀發打工族”服務的。
現狀古稀老伯組摩的隊
在臺北捷運北投站附近,有一個響當當的“0077機車宅急便”。這個名字,首先是取自電召號碼的最后四位,更重要的是,超過九成的摩的騎士,都是當地70歲以上的老伯。別看老伯們須發皆白,他們什么活都拉。除了送外賣和載客,還能代繳水電費,甚至幫忙買衛生巾,電話隨叫隨到。
73歲的徐老伯在這里做了20多年,他說早年私家車少,北投又是山區,交通不便,所以摩的很受歡迎。現在差多了,每天能賺到150元(新臺幣,下同)就已經不錯了。而且機車頂風冒雨,夏天熱冬天冷,自己這把老骨頭早就撐不住了。“沒辦法,誰愿意這么辛苦。”老伯很無奈,“孩子經濟負擔都很重。”
這只是臺灣“銀發打工族”的一個縮影。在臺北街頭的麥當勞、肯德基內經常可以看到爺爺輩的服務生。雖然有規定,的哥年齡上限68歲,但仍時不時可看到70多歲的“老的哥”,一細問,很多都是因為要養家糊口。
應對當局補貼企業薪資
臺灣1111人力銀行公關總監何啟圣介紹,臺灣法規明文規定,雇傭員工,不得設定年齡門檻。但是在整體經濟不景氣,供過于求的背景下,企業自然偏向青年人。曾有統計,企業雇傭員工的平均年齡上限是44歲,而中高齡就業者恰好尷尬地超過了這一上限。
誰來幫“銀發族”找到順心的工作呢?記者從臺“勞委會”獲悉,旗下的就業服務處在全島設立了48個就業服務站和307個服務臺,可以免費提供就業信息;如果中高齡人群需要就業培訓,他們還可以全額補助。如果一些“銀發族”雄心未已,不愿意打工,希望能夠自己闖一片天地,服務站還可以提供給他們創業貸款的利息補貼。
值得一提的是,考慮到企業對中高齡人士就業仍然存在的偏見,當局還對雇傭這一群體的企業實行“雇傭獎勵”,即根據雇傭人數,對企業給予一定比例的薪資補助。(海峽都市報閩南版駐臺記者張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