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放眼三明廣袤的沃野鄉間,稻浪翻金,瓜果飄香,收獲的喜悅洋溢在每一位農民的臉上,共同繪就了一幅幅絢爛的豐收畫卷。
今年9月23日,是第八個“中國農民豐收節”。近年來,三明市立足農業大市資源稟賦優勢,持續推動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為即將到來的豐收節獻上一份沉甸甸的禮物。
閩江源頭,稻浪層層。9月22日,建寧縣合盛種業種子倉庫機聲隆隆,種子烘干機、精選機高速運轉,工作人員忙著將烘干和精選過后的種子入庫。“這段時間,我的這座種子倉庫每天可以收10萬公斤種子,今年中制的雜交水稻產量比去年平均每畝高了50公斤,制種戶們都樂開了花。”合盛種業負責人胡宏說。
作為全國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優勢區,三明市已連續7年穩居全國雜交水稻種子生產第一大市。2024年,全市雜交水稻制種面積37.5萬畝、產量7.8萬噸,生產的水稻種子95%銷往南方各稻區和越南、泰國、菲律賓、老撾等東南亞國家。
“小種子”如何長成富民“大產業”?近年來,三明高度重視種業發展,精心構建起“1+X”政策體系,將現代種業產業鏈作為全市特色產業鏈,建立種業振興行動部門工作協調機制,全力打通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融合堵點,系統推進“中國稻種基地”建設。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一粒粒種子在三明這片沃土上,種出了沉甸甸的“芯”希望。
橘掛枝頭,香溢閩中。9月11日,2025年“三明蜜桔”桔王爭霸賽(特早熟專場)在永安落幕。經現場鑒評,2025年特早熟蜜桔整體品質再創新高,部分樣品糖度可達14度以上,遠超普通特早熟蜜桔水平。同時,今年種植戶的參賽積極性顯著提升,69家參賽主體覆蓋三元、永安、大田、尤溪等多個縣(市、區),充分體現了三明蜜桔產業的凝聚力與發展活力。
“通過賽事評選的方式,可以讓果農明晰果實除價格外的優劣,倒逼精細管理,快速放大品牌效應。”福建農林大學園藝學院教授吳少華說。
三明地處浙閩粵柑橘優勢產業帶,是我國、我省早熟蜜桔優勢區域,所產蜜桔具有早熟、質優的獨特優勢。近年來,三明因勢利導,通過規劃引導、基礎支撐、政策扶持、品牌引領等方式,系統推進蜜桔產業做大做強,促進蜜桔產業高質量發展。
目前,全市蜜桔種植面積22萬畝、產量36萬噸,全產業鏈產值28億元,已建成全省規模最大、品質最優、效益最好的早熟蜜桔基地。依托“桔王爭霸賽”等品牌活動,產區“因桔而變、因桔而富、因桔而強”,蜜桔產業已成為三明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的“甜蜜支柱”。
走進泰寧縣新橋鄉大源村,連片的稻田里稻香縈繞,稻花魚穿梭其間。村民們赤足蹚過清涼的田水,俯身探手,肥美的稻花魚被一一撈起,裝入桶中,豐收的喜悅溢于言表。
“今年的稻花魚長得不錯,預計總產量500多斤,按當前市場(價)每斤30元算,單稻花魚一項收入可達到1.5萬元左右。”泰寧縣夏長家庭農場負責人戴夏長望著桶中層層游動的鮮魚,算起了豐收賬。
稻漁綜合種養,是三明積極探索特色農業發展的生動實踐。相較于傳統水稻種植,稻田養魚這種“種養結合”的生態農業模式,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多收”,既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更為鄉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好山好水孕育“舌尖”好物。依托優渥的生態資源稟賦,我市大力培育生態農業,積極構建以大食物觀為引領的優質農產品供給保障體系。今年以來,全市新增“三品一標”認證產品數107個,累計認證909個產品,其中,綠色食品502個,有機農產品62個,無公害農產品(不含水產品)326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19個。今年上半年,我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81.73億元,增長3.8%,增幅居全省第三。
廣袤田野間的豐收盛景不僅見證著我市農業的發展、農民的幸福,更承載著鄉村振興的美好愿景。眼下,我市正持續深化農村改革,努力讓豐收的喜悅永駐田野,讓鄉村振興的腳步更加堅實,讓廣大農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金鵬 曾程 黃穎 林玉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