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喻戶曉的風濕病藥曹清華膠囊,不僅多處信息造假,而且被食藥監局通報10次以上,卻仍在銷售。
病痛急尋醫,形象生動、功效顯著的廣告更能刷“眼球”。
“風濕、類風濕、頸椎、腰間盤,快用曹清華”。這句廣告語6歲的張小雨已經耳熟能詳,每當看到爺爺貼風濕止痛膏時,她便會跟爺爺“背”一遍。實際上,從醫四十多年的張大爺對廣告中提到的曹清華膠囊早就在琢磨,藥品說明書上的不良反應“尚不明確”也讓他擔憂。
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致電曹清華官網上的咨詢電話,一位咨詢醫生稱,該藥是獲得國家專利的中藥,不會有任何不良反應,并表示,因為風濕腰椎間屬于慢病,需要長期服藥,建議購買三個療程的藥(一個療程96天,三個療程共計5976元)。
曹清華官網對曹清華的身份并沒有太多表述,只是說“曹清華出身中醫世家,在曾祖父曹至清時期,家族已是西北五省的中醫名門。”此前,媒體在其官網上的看到的“西安醫科大學臨雁醫院診療部主任;中國中醫藥學會類風濕專業研究中心副主任,香港國際傳統醫學會理事等多職”已被刪除,但這些被媒體查證不實的職務,在《中國當代中西名醫大辭典》仍有收錄。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查詢發現,曹清華膠囊又名薏辛除濕止痛膠囊,是“保健品”升級為中藥的藥品類,由2016年登陸新三板的企業阿房宮生產,在“神醫”、“神廣告”的助推下,近三年來該藥銷售占阿房宮營收50%以上并逐年遞增。不過,該藥因多次夸大宣傳,被海南省、福建省、黑龍江等省的食藥監局通報批評、勒令整改。
對此,北京觀韜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楊帆律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很多藥品存在虛假、欺騙宣傳,并慣用“現身說法”的療效誤導患者,在一個地方被查后又在另一個地方重啟爐灶,違法成本低,必須建立監管長效機制,該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必須追究,不能以罰代刑。
在第三方醫藥服務平臺麥斯康萊創始人史立臣看來,提高藥品療效、安全性更為關鍵。“目前一些藥品尤其是中藥,存在夸大宣傳、忽悠老百姓的成分,雖然板子完全打在中藥上不合理,但要讓老百姓接受,繼續發揚中醫藥傳統,中藥就必須用臨床試驗、數據,來驗證有效性及安全性,中藥上市后再評價迫在眉睫。”
尋找曹清華
看著廣告中的療效,各種身份的患者現身說法。身患病痛的張大爺雖然是學醫出身,也有近四十年的臨床經驗,但還是忍不住去打電話,甚至想找到曹清華親自診斷。
不過,按照廣告中的電話打過去,對方只是很熱心地介紹藥品功效及郵購方法,并強調該藥獲得國家專利的組方藥,用藥全程會有專業醫生跟蹤指導。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曹清華官網的聯系方式致電,一位以咨詢醫生自稱的工作人員簡單詢問病情后,便急著推薦曹清華膠囊,稱該產品是曹清華的專利藥品,特別強調沒有副作用及不良反應。不過,在曹清華膠囊產品說明書中不良反應一欄寫著“尚不明確”。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發現,如曹清華官網信息所說,該藥確有兩個專利,一是“一種治療關節炎的藥物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申請人為曹清華膠囊銷售代理商廣州康朝藥業有限公司(下稱“康朝藥業”),申請日期為2005年1月20日;另一個是“一種治療關節炎的藥物組合物”,申請日期為1995年12月18日,不過這兩個專利的登記簿信息尚未入庫,無法查詢具體信息。
阿房宮股轉信息顯示,早在2010年,曹清華、景興東、安玉華三人就ZL200510002294.2號專利“一種治療關節炎的藥物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與康朝藥業簽訂專利轉讓合同,但截至阿房宮2017年半年報,這個專利還未辦理變更登記。
對于曹清華的個人信息,此前有媒體報道其官網描述為:曹清華教授,女,1946年11月生,畢業于陜西中醫學院,現任西安醫科大學臨雁醫院診療部主任;中國中醫藥學會類風濕專業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國疑難病診療咨詢特邀專家,香港國際傳統醫學會理事等多職。曹清華教授出身中醫世家,在曾祖父曹至清時期,家族已是西北五省的中醫名門。曹清華教授總結家族四代名醫治療風濕骨病的經驗,歷經37年風濕骨病臨床工作和藥理研究,研制出震驚杏林的“開骨除痹”風濕骨病配方,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準以她的名字為其研制成果命名曹清華膠囊。
但據媒體調查發現,這份簡歷中多處難與事實對應。官網稱曹清華現任(2015年)西安醫科大學臨雁醫院診療部主任,但西安醫科大學如今早已不復存在。2000年4月,國務院將原西安醫科大學、原陜西財經學院并入原西安交通大學組建新的西安交通大學,其附屬醫院包括第一附屬醫院、第二附屬醫院(西北醫院)、附屬口腔醫院這3所直屬附屬醫院和10家非直屬附屬醫院以及教學醫院,并無“臨雁醫院”的名字。
媒體報道,西安交通大學醫院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也確認,即便在西安醫科大學合并進西安交通大學之前也沒有這家“臨雁醫院”;中國中醫藥學會全國管理辦公室一位負責人亦反復確認,該學會沒有“類風濕專業研究中心”,也沒有一位叫曹清華的副主任。
目前曹清華官網的上述職務信息都被刪除,將曹清華教授改為曹清華女士。但上述職務在《中國當代中西名醫大辭典》中仍有相關描述,其中記錄的曹清華工作/家庭地址顯示的是,陜西省計劃干部培訓中心,電話號碼則是空號。
此外,曹清華官網還有一些臨床試驗等信息也被刪除,包括其描述的觀察390例病例信息的描述:1995年在西安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第二附屬醫院和陜西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陜西省人民醫院4家單位,采用隨機抽樣分組進行了臨床試驗。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一位資深主治醫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并沒有相關記錄信息。“一些專利藥因為登記時間較長,信息可能記錄不清楚,但必須有原始臨床試驗紀錄,做臨床試驗的醫院和參與人,否則療效無法證實。”
一位經歷過鄭筱萸藥品審批時代的資深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1994年到2005年這段時間,各種專利、審批非常容易通過,很多就是臨床數據造假。“有的企業成立一個兩三個人的部門,每天的工作就是編數據,上傳數據,拿藥品批號。很多無療效、沒有不良反應記錄的藥都在那個時代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