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紫牛新聞記者在網上找到一個借貸網站,打開后頁面上顯示“5分鐘放款”字樣,點擊“立即拿錢”,手機就會自動跳轉至該APP的下載界面。下載完成打開后,記者選擇了借款金額和借款期限,驗證身份的界面會有文字提示掃描身份證的正面、背面及人臉識別,還需要填寫自己的姓名、身份證號、當前職業和教育程度。按照規定的流程全部完成后,該APP會根據借貸者本人提供的銀行卡轉錢。也就是說,即便是已明令禁止“校園貸”,但仍然有不少借貸APP能夠給學生提供貸款。

某大學校園貼的貸款小廣告
法律人士呼吁
嚴處涉貸犯罪,加強學生消費引導
紫牛新聞記者從南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警方人士處了解到,僅今年前9個月,就有超過20名在校大學生因為“校園貸”無力還款,被逼離校或者離家出走,家人向警方求助。對此,江蘇東恒律師事務所陳令霞律師告訴紫牛新聞記者,目前“校園貸”主要存在這些問題:1、對申請人缺乏嚴格審查;2、利息計算不透明,宣傳的低息,實則涉嫌高利貸;3、未進行風險告知;4、收債方法不合理,打擦邊球,嚴重的甚至涉嫌違法。
陳律師分析認為,“校園貸”在法律上屬于民間借貸性質,根據《關于人民法院審理民間借貸案件若干意見》的規定,民間借貸的年利率不得超過24%,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利息不予保護。此外,出借人不得將利息計入本金,謀取高利。一方以欺詐、脅迫等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形成的借貸關系,應認定為無效。
“有些涉及到犯罪的應該嚴厲處罰。”陳律師告訴記者,相對此前被曝光的以借款人裸照或視頻為要挾進行要債的,涉嫌刑事犯罪。
“這些孩子從墜地至高中階段,基本都有父母陪伴監督,而當他們進入大學后,已都成年了,基本脫離了父母的視線,有了更多的自主權,而他們面對的是更多的消費誘惑,可能會迷失自己,這就需要家長、學校和社會的及時補位,進行正確的消費引導。”陳令霞律師說,雖然小額貸款屬于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借貸業務,針對所有的、年滿18周歲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但大學生畢竟還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所以從外部嚴格規范或者排除這些有可能影響大學生們成長的障礙,也許更能避免如此多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