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在上海等城市,老人主動立遺囑漸漸開始流行。位于上海市長寧區虹古路的中華遺囑庫上海分庫本月2日開始運營,20多天來,前來預約、咨詢的市民絡繹不絕,已有兩千多位老人預約訂立遺囑,服務已排到明年5月份。
“千萬以后不要買房子啊,繼承是很煩的,幾套的房子煩死你。”這位李女士的父親前些年去世,因為事先沒有立遺囑,家屬繼承房產時,被要求出具8種證明。
為方便老人訂立遺囑,中華遺囑庫采用了自書遺囑加見證人模式,這也是五種法律認可的遺囑形式之一。中華遺囑庫上海分庫主任黃海波介紹:“有60%的遺囑被法院判無效,就是因為老人不懂法律文書的書寫形式,還有沒有辦法證明你當時是不是被脅迫,沒有辦法證明當時的精神狀況。”
為避免這樣的風險,在中華遺囑庫登記遺囑需要全程錄音錄像,老年人要具備聽說讀寫能力,寫下的遺囑必須是自己的意愿,在正式立遺囑時,需要進入不受干擾的“密室”,在攝像頭和錄音機前完成書寫,并存檔入庫。身份證驗證、指紋驗證,會有問題問老人。
很多人走進遺囑庫,訴說自己的故事。有老伯一邊流淚抱怨幾個兒子對自己不關心,不來探望,一邊卻希望立下遺囑,將房產平分于三人。甚至有老人提出,把自己一旦病重何時中止搶救也寫入遺囑。
可能有些朋友會覺得,早早地立下遺囑,似乎顯得有些不太吉利。而近年來,不少人的想法漸漸開始轉變。國外對于立遺囑這件事的接受度高嗎?怎樣立遺囑,才能夠保障當事人的“身后事”能夠最大程度按照生前意愿執行?
首先看日本。過去,日本人也認為遺囑不吉利,很少人立遺囑,但隨著日本老齡化程度日益加重,遺產分配逐漸在日本社會成為熱門話題。許多老年人也意識到要盡早立下有法律效力的遺囑,避免身后有不必要的麻煩,因此遺囑指南類的書籍在日本很流行。
據全球華語廣播網日本觀察員黃學清介紹,在日本立遺囑主要分三類,一種是自己寫遺囑,立這種遺囑不需要證人。第二種是公證遺囑,這種遺囑需要有兩位以上的公證人員在場才能有效。第三種是秘密遺囑,這也需要有兩位以上的證人。近年來新興電子遺囑,保管這種遺囑的地方叫做電子遺囑銀行,遺囑的內容用影像、聲音記錄下來,通過網絡就可以簡單的制作,并且可以多次修改。承接這種業務的企業會以最安全的方式保管電子遺囑,在立遺囑人去世后交給他的親屬;但是這種遺囑并不能在遺產分配等方面作為法律依據,它主要是為了給親人們留下話語、留下情感方面的遺產。雖然從15歲開始就可以設立遺囑,但是與西方國家相比,日本設立遺囑的比例并不高,為了減少各種糾紛;日本社會也鼓勵人們盡早立遺囑,有關遺囑的服務非常豐富。比如一些銀行有叫做遺囑信托的業務,為客人制定遺囑,提供幫助,保管遺囑、通知財產的變動情況等,并協助遺囑的執行。日本律師聯合會從2006年開始,把4月15日定為遺囑日,在這一天會免費提供有關遺囑的電話咨詢。